福建多地保留着极具地域特色的龙舟习俗,打破“龙舟必在水”的常规认知。福州长乐区三溪村的夜龙舟已有六七百年历史,源于村民白天劳作、晚上才有闲暇的传统,如今成为乡亲聚首的“友谊赛事”,灯火通明的江面上龙舟飞驰,远道而来的游客与村民共庆佳节。连江定海村的海上龙舟始于明朝万历年间,为抵御倭寇、告慰思乡之情,舟身比普通龙舟更宽更高,每船近30人,参赛队伍以“四海龙王”颜色命名(青龙、红龙、黄龙、白龙),是海内外侨胞的乡愁纽带。泉州泉港沙格村的传统龙舟船头雕龙头、船尾饰龙尾,竞渡安排在海水涨潮时,融合妈祖文化,成为连接海内外乡亲的情感载体。宁德屏南县康里村的旱地龙舟独具匠心,因高山缺水,村民给龙舟装滑轮,人骑其上用木棍撑地前行,三百多年来风雨无阻。漳浦佛昙镇的屈原岛龙舟赛则在无人小岛举行,参赛队伍需先祭拜屈原,如今竞技意味淡了,怀旧相聚的情分更浓,每年吸引十万人围观。
二、宁波老端午:藏在细节里的旧时光
宁波的端午习俗充满烟火气与仪式感,许多细节正在被遗忘。描端午老虎是重要习俗,用黑色版画“端午老虎”填色后贴在门或墙上,借助老虎“百兽之王”的威严镇住“五毒”(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据说可辟邪保平安。带“吭吭鹅”回娘家是端午“女儿节”的核心,女婿备“端午担”(少的四样、多的八样,鱼需成双,鹅头颈涂红),路上鹅叫得越响越好,取“越叫越发”之意,女儿与女婿回娘家团聚。吃“五黄六白”是宁波特色,“五黄”指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六白”指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白切猪肉,搭配食用据说可清热解毒。还有吃蜒蚰螺(蜗牛)的习俗,端午日午时捉到的蜗牛、癞蛤蟆、蜈蚣可入药,将蜗牛肉塞进蛋内清炖,清凉解毒。大人还会给小孩系五色健绳,待弃绳时粘糯米饭抛到屋顶让飞鸟叼走,寓意孩子无病无痛、长命百岁。
三、罕见祭祀与祈福:传统中的敬畏之心
一些传统祈福仪式充满神秘色彩,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打生桩是古代建桥时的“镇桥仪式”,将一对童男童女活埋在桥头、桥尾,认为可平息鬼神怒气,使工程顺利进行,被活埋者被视为“守护神”。落花洞女是部落习俗,未婚女子若能“将树叶哭下来”,便会独自到山洞不吃不喝,几天后死去,部落认为她与树神、井神结婚,死后不办丧事,而是办“婚事”。影子赎罪仪式需村民半夜用油灯照亮影子,用割开影子的“脖子”,赎去过去一年的未发现之罪,若影子不消失,需用真实鲜血补偿。反向婚礼是为亡者举行的特殊婚礼,新郎是活人、新娘是尸体,婚礼后活人必须离开村庄,不再与村内人接触,认为这样可让亡者安心。
四、少数民族年俗:不一样的团圆味道
少数民族的年俗充满民族特色,与汉族春节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藏族“古突夜”:藏历新年前夜,家家户户做“古突”(面团粥),里面包羊毛、辣椒、盐等,抽到辣椒预示脾气暴,抽到羊毛预示心软,充满趣味与寓意。彝族“跳虎节”:云南双柏县小麦地冲自然村的彝族人,正月初八化妆成“虎王”祭土神请虎神,模仿虎的动作跳舞,祈求虎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傣族“泼水节”:春节期间,傣族青年男女玩甩糠包游戏,姑娘若对小伙子有意,会抢走其腰刀等物品,小伙子若有情就会追去姑娘家,泼水节时被泼得最惨的人通常是“更受欢迎”的,象征洗去晦气、迎接新生。壮族“吃立节”:每年正月三十举行,为帮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勇士补过春节,人们吃立餐、唱山歌、跳竹竿舞,热闹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