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三大神树 何为三大神树

admin

《山海经》作为上古奇书,记载了众多神秘神树,其中扶桑、建木、若木是被学界与民间普遍认可的“三大神树”,它们分别对应“日出、通天、日落”的天地秩序,承载着先民对自然与神灵的想象。

1. 扶桑树:太阳升起的神圣之树

扶桑树(又称“扶木”)是《山海经》中与“太阳”关联最密切的神树。据《海外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其意为,扶桑生长在“汤谷”(太阳沐浴之地),十个太阳(帝俊与羲和所生)在此轮流栖息——九日在下枝休息,一日在上枝值守,每日轮流由扶桑飞向天空,为大地带来光明。

山海经三大神树 何为三大神树

扶桑的神圣性还体现在其“通天”属性,《太平御览·玄中记》提到:“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说明它是太阳往返天地的“天梯”,连接着神界与人间的秩序。在文化象征上,扶桑树成为“光明、新生”的代表,后世文学中常以“扶桑”指代太阳,如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的“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2. 建木:连接天地的“天梯”

建木是《山海经》中“通天”的核心神树,被视为人与神交流的纽带。《海内南经》描述其外形:“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即树干像牛,树皮如冠缨或黄蛇,叶子如罗网,果实如栾树。《海内经》进一步补充:“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弯曲的树枝),下有九枸(盘错的树根),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强调其高大笔直的特征。

建木的“神性”在于其“天地之中”的位置,《淮南子》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意为都广(今四川西部双流一带)是天地中心,建木矗立于此,人立于树下会“影灭声消”,天帝与神灵通过它往来于天界与人世。在神话体系中,建木是上古帝王与神沟通的关键通道,如太昊(伏羲)曾凭借建木登上天界。

3. 若木:太阳西落的归宿之树

若木生长在西方极远之地(《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其形态为“赤色枝干、青色叶子、红色花朵”,与东方扶桑的“绿色”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着太阳运行的“终点”。

《山海经》记载,太阳从扶桑升起后,运行至西方若木落下,《大荒北经》提到“有岳山,有赤蛇在木上”,暗示若木是太阳西落的栖息之所。在文化意义上,若木代表“终结、安宁”,与扶桑的“起始”共同构成太阳循环的完整秩序,成为古人对“天地循环”认知的具象化表达。

其他常见说法的补充

除上述“三大神树”外,《山海经》中还有不死树(《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三珠树(《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传说为黄帝丢失的“玄珠”所化)等神树,但它们未被纳入“三大”的主流说法,更多是作为仙境中的珍奇存在。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