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作为具有鲜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美食,其起源可追溯至辽代(公元9161125年)。内蒙古出土的辽早期壁画中,清晰描绘了契丹人围坐吃涮羊肉的场景——将薄肉片放入沸汤中烫熟,搭配酒、酱、花椒等调料食用,这是目前关于涮羊肉的最早实物记录。南宋文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也提到涮羊肉的做法:“以羊肉薄切片,用酒、酱、花椒浸泡,入水烫熟”,进一步印证了早在元代之前,涮羊肉已在中国北方流传。
元代:涮羊肉的宫廷化与名称确立
元代是涮羊肉从民间走向宫廷、并正式定名的重要阶段。相传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年)统帅大军南下时,因战事紧迫,厨师将羊肉切薄片用沸水快速涮熟,撒盐调味后呈上。忽必烈食后赞不绝口,后在庆功宴上特意要求厨师重现此菜,厨师选用绵羊嫩肉切片,搭配多种佐料,将士们品尝后纷纷叫好。忽必烈遂赐名“涮羊肉”,使其成为宫廷佳肴。此后,涮羊肉随着蒙古帝国的扩张传播至全国,成为北方地区广受欢迎的美食。
清代:涮羊肉的普及与民间化
清代是涮羊肉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关键时期。康熙、乾隆二帝举办的“千叟宴”中,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成为重要菜品,使用铜锅煮涮,彰显皇家气派。光绪年间,北京正阳楼(汉民馆)首创对外售卖涮羊肉,其切肉技术“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使涮羊肉的名声进一步扩大。1914年,东来顺羊肉馆重金聘请正阳楼的切肉师傅,改良调料配方与火锅设计,推出“东来顺涮羊肉”,凭借“鲜嫩不膻、风味独特”的特点,成为行业标杆,推动涮羊肉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