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民族气质的建瓯挑幡

admin

一、历史渊源:抗清精神的民间转化

建瓯挑幡起源于明末清初,与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抗清事迹紧密相连。当时,郑成功在建宁府(今建瓯)招募造船工匠等青壮年入伍,筹备。凯旋后,将士们将带回的军旗系于长竹竿上,挥舞以纪念阵亡弟兄。后来,这一行为逐渐演变为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四的固定习俗——村民擂鼓鸣锣、舞动幡旗,既缅怀英烈,也传递“军旗不倒、精神永存”的信念。这种从军事纪念到民间节庆的转化,成为建瓯挑幡最深厚的历史内核。

二、 *** 工艺:刚健与精致的融合

体现民族气质的建瓯挑幡

建瓯挑幡的 *** 保留了传统手工技艺,选用本地高大笔直的毛竹(约10米长、碗口粗)作为幡杆,经削皮、烘烤矫直、箍铁加固、刷朱红油漆并绘制吉祥图案(如龙凤、云纹)等步骤,确保幡杆挺拔耐用。幡顶装有六角宝塔(用竹骨、彩绸 *** ),四周缀挂小铜铃(随风作响),塔底悬挂绣有褒颂词句的绵幡(如“国泰民安”“成功精神”)。这些细节不仅彰显了闽北地域特色,更将“刚健”(毛竹的坚韧)与“精致”(彩绘、雕刻)完美融合。

三、表演特色:力量与技巧的统一

建瓯挑幡以“高、奇、巧”为特色,表演者需用掌、牙、额、臂、肩等身体部位托举、支撑幡杆(最长达10.9米,重达21.36千克)。经典套路包括“手舞东风转”(手持幡杆旋转)、“肩扛南天松”(肩扛幡杆如松般挺立)、“牙咬北海塔”(牙咬幡杆保持平衡)、“脚踢西方柱”(脚踢幡杆转身)等,动作刚劲有力,同时融入杂技元素(如抛接、腾挪)。表演时配以古典服饰(如丝绸长袍、灯笼裤)和民间锣鼓音乐,豪放中不失典雅,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四、传承发展:民族精神的当代延续

建瓯挑幡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民族精神的延续。近年来,当地通过“挑幡进校园”(如芝山中心小学开设少儿挑幡课程)、举办“挑幡‘幡王’争霸赛”、扶持民间艺术团体(如建瓯市挑幡艺术团)等方式,扩大传承队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祝石梁自1990年代开始传习挑幡,编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瓯挑幡》一书,记录动作要领与 *** 工艺,推动挑幡从“街头杂耍”向“民间艺术精品”转变。如今,建瓯挑幡已成为“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文化符号,通过各类节庆演出(如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海世博会)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现了民族气质的当代活力。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