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七内不能做的事 什么是五七

admin

五七是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中的重要环节,指人去世后的第三十五天(从去世当日算起,每隔七天为一祭,依次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等)。民间认为,逝者灵魂在去世后35天左右会最后一次回家看望家人,随后前往阴司投胎或定居,因此五七被视为“送别”的关键节点,仪式较为隆重。

传统五七仪式包括:在灵堂摆放逝者生前爱吃的饭菜、酒茶,家中房间放置洗脸水、洗脚水及常穿衣物,准备纸钱、鲜花等供品;傍晚时分,长子或亲属会爬上屋顶掀开瓦片,对着夜空呼唤逝者名字(如“××回来啊”),其余人跪地哭灵,意为送逝者最后一程。

二、五七内不能做的事

五七内不能做的事 什么是五七

五七期间(去世后35天内),民间有诸多禁忌,核心是表达哀思、尊重逝者,避免对逝者灵魂造成打扰或对家人运势产生不利影响:

1. 忌参加喜事

五七处于守孝期,家人心情悲痛,参加婚礼、满月酒等喜事会被视为“红白相冲”,既破坏喜事氛围,也可能给新人带来不利(如感情不和、运气变差)。即使受邀,也应婉拒,待五七结束后再参与社交。

2. 忌穿红戴绿

红色代表喜庆,绿色象征生机,与守孝的“肃穆、哀悼”氛围冲突。五七内子女应穿素色衣服(如黑、白、灰),避免佩戴鲜艳首饰(如红项链、绿耳环),否则会被认为“不孝”或对逝者不尊重。

3. 忌娱乐活动

避免参加聚会、唱歌、旅游、打牌等娱乐活动,以免显得过于高调,分散对逝者的注意力。传统观念认为,守孝期间应“静心缅怀”,娱乐活动会破坏哀思氛围,甚至被认为“不敬”。

4. 忌剪头发

民间有“五七不剪头,剪头死舅舅”的说法(部分地区忌讳),认为剪头发会切断与逝者的“联系”,影响家中的风水与运势。即使没有此类说法,剪头发也被视为“改变形象”,不利于守孝期间的“哀戚”状态。

5. 忌去别人家

古时守孝需三年,五七内仍有孝在身,去别人家会被认为“犯忌”(如带去晦气)。即使现代简化,也应避免频繁串门,尤其是佩戴孝服或处于守孝期时,以免引起他人不适。

6. 忌吃供品中的整只鸡

五七祭拜时,供品中常有整只公鸡(寓意“吉祥”),但祭拜结束后,这只鸡需由做法事的先生带走,家人不宜食用。民间认为,吃了供品中的整只鸡会“沾染晦气”,未来运气变差。

7. 忌理发(部分地区)

部分地区(如北方)认为,五七内理发会“切断与逝者的缘分”,影响家人的情感联系。即使无严格禁忌,也应尽量保持头发整洁,避免刻意修剪。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