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食粽的来历 寓意

admin

端午食粽的习俗起源多元,历经长期演变,核心脉络与历史人物、民间信仰紧密交织:

1. 纪念屈原:最广泛流传的说法

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因奸臣诽谤、昏君放逐,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殉国。楚国百姓为防江中鱼虾啃食其躯体,纷纷将竹筒装米、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渔夫划舟打捞其尸体,逐渐形成“投粽祭屈”的习俗。南朝梁代《续齐谐记》明确记载“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这是端午食粽与屈原关联的重要文献佐证。

端午食粽的来历 寓意

2. 早期祭祀习俗的传承

粽子的雏形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当时称为“角黍”(菰叶裹黍米成牛角状)或“筒粽”(竹筒装米密封烤熟),主要用于祭祀祖先与神灵,是中原地区古老的祭礼食品。晋代时,“角黍”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融入节日体系。

3. 其他传说与地域融合

除屈原外,部分地区还有纪念伍子胥(吴国忠臣,被冤杀后抛尸钱塘江)、曹娥(东汉孝女,投江寻父)的说法,但这些多为地方性附会,影响力不及屈原传说。

二、端午食粽的寓意

端午食粽的文化内涵丰富,承载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向往:

1. 纪念先贤,传承爱国精神

吃粽子是对屈原爱国情怀的纪念。屈原忧国忧民、宁死不屈的精神,通过食粽习俗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2. 驱邪避灾,祈求安康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蚊虫滋生、疫病流行。粽子最初用于祭祀水神、驱赶蛟龙(传说蛟龙会偷食祭祀食物,艾叶、五色丝线能避蛟龙),后来演变为驱邪避灾的象征,寓意远离疾病、平安顺遂。

3. 谐音寓意,寄托功名与家族兴旺

“粽”与“中”谐音,古时科举考试多在秋季,端午吃粽寓意“一举高中”;“粽”又与“宗”谐音,象征“光宗耀祖”,寄托家族后辈奋发图强、为家族争光的期望。“粽子”谐音“众子”,民间有“吃了粽子得儿子”的说法,象征人丁兴旺、多子多福。

4. 团圆美满,共享天伦

粽子用粽叶包裹糯米与馅料,象征“团聚”;端午是家人相聚的节日,一家人围坐包粽、吃粽,传递着浓厚的亲情与“阖家安康”的祝福。如今,粽子已成为连接亲情、友情的情感纽带,寓意家庭和睦、生活圆满。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