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节日有哪些

admin

苗年(Niangx hmub):苗族最隆重的年节,多在秋收后择农历九、十或十一月的辰、卯、丑等吉日举行。年前扫尘备货(打糯米粑、酿米酒、杀猪等),年三十守岁,初一祭祖,青年吹笙跳铜鼓舞、斗牛、走亲访友,部分地区婚嫁也选在节期可延续数日—约9天。

四月八(亚宜日/牛王节):多见于农历四月初八,以贵州贵阳、黄平、松桃及湖南湘西较盛。祭祀纪念英雄亚宜,蒸花糯米饭,吹芦笙、对歌、跳笙,部分地区对耕牛休耕慰问。

龙船节(赛龙舟):流行于黔东清水江流域(如台江、施秉)及湘西部分地区,常在农历五月初五或二十四—二十七日举行,除竞渡外,常伴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苗族的风俗节日有哪些

吃新节(吃新/新米节):多在农历六—七月稻谷抽穗时择卯/午/辰日,先祭祖祈丰收,再赛芦笙、斗牛、赛马,常持续2—5天。

赶秋节(立秋):立秋日举行,源于青年以“八人秋”寻偶的习俗,集对歌、跳芦笙、秋千竞技于一体,湘西与黔东北尤盛。

芦笙节:以黔东南凯里、麻江、丹寨等地为代表,多在农历正、二、三月(个别地区在七月),先祭祖后聚众吹芦笙、跳芦笙舞,常连日欢庆。

花山节(踩花山/跳花场/踩山):流行于黔西北、川南、滇东南等地,日期因地而异(正月、六月或八月),以立“花杆”、爬花杆、对歌择偶、赛马射箭等为主要活动。

二、地域性较强的重要节日

苗年(地区差异):在黔东南、桂北等地隆重举行,而在湘西不少地区更重“春节(汉年)”,两者并行。

三月三(清明歌节):湘西苗族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坟挂纸、祭祀先人,唱山歌缅怀祖先。

二月二(敬桥节/新娘节):黔东(黔东方言)苗族特色日,有送新娘归夫家、送纺车、为年长者送寿衣等礼俗。

六月六:黔西南苗族普遍过节,包三角粽/马脚粽,新婚家挑粽走亲,常伴山歌对唱与喜庆活动。

八月八苗族风情节(吃新节):黔西南重要农事节日,择农历八月辰日庆丰收,家家杀鸡宰鸭、酿米酒、吃花糯米饭,现已成为法定民族传统节日。

秋千节(赶秋):湘西与黔东北在立秋举行,起源传说与“八人秋”寻偶相关,后发展为综合性歌会与游艺活动。

三、与汉族同历但风俗有别的节日

春节(汉年/过大年):黔西南等不少支系改过春节,习俗受汉文化影响,但仍保留打糍粑、酿米酒、走亲访友等苗族特色。

元宵(小年):多数地区过正月十四,少数过正月十五;黔东方言区有接姑妈与出嫁女回门的习俗。

清明:多在三月初三或节气“清明”前后,上坟挂纸、祭祖;黔西南常煮黄糯米饭上山祭扫。

端午:五月初五祭祖,门前悬挂菖蒲、艾叶,饮用雄黄酒,苗医上山采药。

七月半(吃卯节):多在七月十三—十五之间,祭祖供品常含新谷穗,并以插香迎新粮等仪式祈丰年。

冬至:打糯米粘粑祭祀祖宗家神,合家团聚。

四、习俗要点与文化内涵

祭祀与祈丰:普遍存在祭祖、祭耕牛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仪式,体现农耕文明的礼制传统。

芦笙与铜鼓:以跳芦笙、踩铜鼓为核心的群体性歌舞,兼具祭祀、社交与审美功能。

青年社交:通过对歌、游方、跳花场、爬花杆、荡秋千等实现择偶与社区交往,强化族群认同。

地域差异显著:受方言(三大方言区)、地理与历史迁徙影响,节日名称、日期、仪礼各具特色,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