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中秋为何要撂火把

admin

皖北阜阳、怀远等地的撂火把习俗,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51年,刘福通以联络民众,在颍州(今阜阳)发动起义,各地百姓纷纷举火响应,首克颍州。当时流传的童谣“满城都是火,官府四散躲;城里无一人,红巾军席上坐”,生动记录了这一历史场景。此后,当地青少年为缅怀起义军的英勇事迹,每至中秋夜便用麦秸、稻草扎成三四尺长的火把,在野外点燃摇曳,模拟当年起义的信号,逐渐形成“火把节”(又称“八月十五悠火把”)的传统。

2. 庆祝丰收(农耕文化内涵)

中秋时节正值秋粮收获完毕,撂火把也是农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方式。人们举着火把在田野间穿行,火光映照着金黄的庄稼,寓意“五谷丰登”。活动中常伴有“撂火把,结大瓜”的呐喊,小伙子们会将冬瓜、南瓜等硕果送给婚后不育的人家,寓意“多子多福”,将丰收的喜悦与对家族繁衍的期盼结合,传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安徽中秋为何要撂火把

3. 传承地域文化(民俗延续)

撂火把作为安徽皖北地区的特色中秋习俗,历经数百年传承,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符号。从阜阳到怀远乡村,这一活动不仅是孩童的娱乐,更是全体村民的共同记忆。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乡村的夜空,也连接了过去与现在,让年轻一代在参与中了解家乡历史,延续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