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

admin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以“腊八”为起点,历经“祭灶”“扫房”“备年”“除夕守岁”“初一拜年”直至“元宵收尾”,涵盖饮食、祭祀、娱乐等多个维度,承载着深厚的京味文化与传统期许。

一、腊八:年味的初始信号

腊月初八,老北京家家户户会熬制腊八粥(由大米、小米、红豆、莲子、桂圆等混合而成)和腊八醋(将大蒜泡入醋中密封,用于除夕蘸饺子)。腊八粥寓意“五谷丰登”,腊八醋则象征“生活有滋有味”,标志着春节筹备的开始。

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

二、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神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祭灶神的日子。人们会在灶台上摆放糖瓜(麦芽糖制成的甜食),希望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后,要将灶神像焚烧,送其“上天述职”。

三、腊月二十四:扫房除旧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这是春节前最重要的清洁活动。全家会彻底打扫房屋,擦拭家具、窗户,甚至拆洗被褥,寓意“扫除一年的晦气与烦恼”,为新年的好运腾出空间。

四、腊月二十五至廿九:备年货与蒸年货

二十五磨豆腐:“腐”与“福”谐音,做豆腐象征“收获福气”,豆腐会成为年夜饭的重要食材(如白菜炖豆腐)。

二十六炖大肉:筹备过年的肉食,通常选择红烧肉,寓意“红红火火”。

二十七杀公鸡:公鸡象征“吉祥”,宰杀后用于年夜饭或祭祖。

二十八把面发:开始发酵白面,为蒸馒头、枣糕做准备。

二十九蒸馒头:蒸制各种面食(如枣糕、年糕、刺猬包),其中“刺猬包”用绿豆做眼、剪刀剪出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五、除夕:团圆与守岁

除夕是春节的 *** ,主要习俗包括:

祭祖:在堂屋悬挂祖宗影像,摆放供品(如水果、糕点、酒),全家人依次磕头祭拜,缅怀先人。

年夜饭:必吃饺子(子时食用,素馅敬神,肉馅家用),饺子形似“元宝”,寓意“招财进宝”;还有米粉肉、豆儿酱(肉皮、豆腐干、黄豆等制成)、芥末墩儿(大白菜腌制)等传统菜肴,象征团圆与富足。

守岁:全家人熬夜迎接新年,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装在红包里),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平安”。

六、正月初一:拜年与迎新

初一早上,晚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说吉祥话(如“爷爷奶奶,给您拜年了,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长辈则回赠压岁钱。当天家庭内部拜年,不接待客人,随后人们会穿新衣、逛庙会(如厂甸庙会,有灯笼、风车、小吃等)、走亲访友,开启新年的社交。

七、正月初二:祭财神与回娘家

初二早上,家家户户要祭财神,供品包括猪、羊、鸡、鸭、红鲤鱼(象征“年年有余”),还会摆放“元宝”(纸制),祈求来年财运亨通。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看望父母,俗称“归宁”。

八、正月初五:破五与开市

初五又称“破五”,寓意“打破晦气”。这天要吃饺子,且饺子要捏出“花边”(俗称“捏小人嘴”),防止小人搬弄是非。商家会在初五“开市”(部分初六),放鞭炮庆祝,寓意“生意兴隆”。

九、正月十五:元宵节与灯会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后一个 *** ,主要习俗有:

吃元宵:象征“团圆美满”,元宵有甜(豆沙、芝麻)、咸(肉馅)两种口味。

逛灯会:厂甸、白云观等庙会会举办大型灯会,展出各式各样的花灯(如走马灯、牛角灯、冰灯),孩子们提着灯笼奔跑嬉戏。

走桥摸钉:妇女们会结伴走过桥梁(如前门外的汉白玉石桥),再到正阳门摸门钉,寓意“消灾祈子”(旧时认为摸钉能生男孩)。

十、其他重要习俗

庙会:厂甸庙会(始于康熙年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云观庙会(道教圣地,有“摸石猴”习俗)、东岳庙庙会(祈福消灾)等,是老北京春节的“狂欢节”,有小吃、杂耍、字画、旧书等,热闹非凡。

庙会特色:厂甸庙会有“画棚”“古玩摊”“小吃摊”,糖画、毛猴、漆雕等传统手工艺品深受喜爱;白云观庙会有“打金钱眼”(用铜钱投掷庙内金钱眼)、“摸石猴”(寻找隐藏的石猴,祈求平安)等活动。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