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对应岁除之日)。其名称源于“除”(去除、交替)与“夕”(夜晚)的组合,字面意为“旧岁至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是中国传统节日中连接旧年与新年的关键节点。因农历历法差异,除夕的日期多为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如2025年除夕为腊月二十九),但均代表农历年的收尾。
二、除夕的核心意义
1. 除旧布新:辞别过往,开启新程
除夕是“岁穷月尽、挨年近晚”的时刻,民间素有“除旧部新”的传统。人们通过清扫庭舍(扫去一年的灰尘与晦气)、换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红色元素,象征喜庆与新生)、挂灯笼(营造红火氛围)等方式,告别旧年的不如意,迎接新年的希望。这一习俗蕴含着“辞旧迎新”的生活智慧,传递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2. 阖家团圆:血缘与情感的纽带
除夕是家庭团聚的最重要时刻。无论游子身在何处,都会尽力赶回家中,与亲人共度“年夜饭”(又称团年饭、团圆饭)。这顿晚餐不仅是丰盛的佳肴(如鸡寓意“有计”、鱼象征“年年有余”、发菜代表“发财”),更是亲情凝聚的载体——老人看到儿孙满堂的欣慰,晚辈感受长辈关怀的温暖,一家人围坐炉旁闲聊,共享天伦之乐。这种团圆文化,是中国人对“家”的情感归属的核心体现。
3. 祭祀祖先:慎终追远,传承孝道
除夕是祭祖的重要日子,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人们会在家中或宗祠摆放祖先牌位,陈列鱼肉、饭菜、酒茶等供品,按长幼顺序上香跪拜,缅怀先人的恩德,祈求祖先庇佑家族平安、子孙顺遂。部分地区还有“送年食”(将年夜饭送至亡故亲人坟前)的习俗,让逝者与生者共享团圆,强化家族血脉的联结。
4. 祈福纳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夕的诸多习俗都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贴春联(用对仗工整的诗句表达对新年吉祥如意的祝愿)、贴福字倒挂(取“福到”谐音,象征福气临门)、守岁(通宵不眠,寓意“照虚耗”,驱走邪瘟病疫,期待新岁财富充实)、压岁钱(长辈给晚辈的红包,寓意“压祟驱邪”,保佑孩子平安成长)。这些习俗将人们对健康、富裕、平安的向往融入日常仪式,成为年味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