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通常在每年公历7月6日至8日交节(2025年为7月7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为此时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全年最热的程度,是盛夏的起点。
一、核心气候特点:从“温”到“热”,开启“三伏”闷热模式
1. 气温升阶:“小热”起步,逐步迈向酷暑
小暑时节,太阳直射点仍直射北半球,北半球热量收支仍呈“收大于支”状态,气温持续攀升。南方地区小暑时平均气温约26℃,已进入盛夏;7月中旬,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如广西、福建部分地区)会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更高气温高于35℃的集中时段,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有一定不利影响。而西北高原北部(如青海、甘肃部分区域)此时仍可见霜雪,气候相当于华南初春。
2. 入伏与“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即将开启
小暑标志着“出梅”(江淮流域梅雨季结束)与“入伏”(初伏一般在小暑前后),进入“三伏天”(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热在三伏”是民间对这一时段的经典,此时气温高、湿度大,呈现“高温+高湿”的闷热感,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段之一。
3. 降水分布:南多北少,极端天气频发
小暑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节气之一。南方地区受西南季风、东南季风影响,降水显著增加,但分布不均:华南西部(如云南、贵州南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七八两月暴雨日数占全年75%以上,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华南东部(如广东、福建)因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进入“伏旱期”(持续晴热少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时多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以高温少雨为主,但偶尔会有锋面雷雨或台风带来的降水。华北、东北地区则因夏季风北推,进入多雨季节(“七下八上”雨季即将开始)。南方大部地区进入雷暴最多时节,常伴随大风、暴雨,甚至冰雹,需注意防范。
二、物候特征:天地间的“热应激”反应
古人将小暑分为三候,精准捕捉了暑热渐盛对生物的影响:
一候温风至:小暑后,大地不再有凉风,所有风中都夹杂着热浪,标志着“热”成为天气的主旋律。
二候蟋蟀居宇:蟋蟀因无法忍受田野的高温,离开田野躲到庭院墙角、屋檐下等阴凉处避暑,体现生物对高温的适应。
三候鹰始鸷:老鹰因地面气温过高,选择在清凉的高空中盘旋、捕食,避免在低空承受酷热。
三、传统习俗:舌尖与生活的“热应对”
小暑习俗多围绕“解热防暑”与“庆祝丰收”展开:
食新: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习俗,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做成米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再分食给家人,寓意感恩丰收、祈求风调雨顺。
头伏饺子:北方地区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伏日人们食欲不振(俗称“苦夏”),饺子形似元宝,有“元宝藏福”之意,且开胃解馋,适合伏日食用。
晒伏:农历六月初六(小暑前后)有“晒红绿”习俗,将书画、衣物、被褥等拿出来晾晒,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螨虫、蛀虫,防止物品发霉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