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芒种”之名源于农作物的物候特征——“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此时大麦、小麦等带芒作物已成熟,需及时收割;晚稻、黍、稷等有芒作物正处于更佳播种期,错过则会影响成活率与产量。芒种也被称为“忙种”,是农耕文化中“抢种抢收”的关键节点,民间有“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的谚语,强调此时农事的紧迫性。
主要传统习俗
1. 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迎花神,芒种时百花凋零,民间举行祭祀仪式饯送花神归位,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这一习俗在《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有生动描写——大观园中的女孩们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系于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满园绣带飘飘,热闹非凡。
2. 安苗:皖南地区的农事习俗,始于明初。种完水稻后,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再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这一习俗将农耕与祭祀结合,体现了农民对丰收的期盼。
3.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侗族的传统习俗,芒种前后集体插秧时,男女青年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后,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人被视为更受欢迎的人。这一习俗将繁忙的农事转化为欢乐的社交活动,增强了村寨的凝聚力。
4. 煮梅:南方地区的饮食习俗,每年五六月梅子成熟,新鲜梅子味道酸涩,需加工后食用。常见的做法是将青梅放入黄酒中煮制,或加糖腌渍,制成青梅酒或梅脯。这一习俗源于三国时期的“青梅煮酒论英雄”,如今已成为芒种时节的特色饮食。
养生与讲究
1. 起居调养:芒种时节气温升高、湿度增大,人体易感困倦(俗称“夏乏”)。应晚睡早起,顺应阳气充盛的特点;中午小憩30分钟至1小时,缓解疲劳;勤洗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出见湿引发痤疮;出汗时不宜立即洗澡,以免受凉。
2. 饮食调理:饮食宜清补,以健脾化湿、清热解暑为原则。推荐食用“瓜族”(苦瓜、冬瓜、西瓜、香瓜等),其中西瓜被称为“夏日白虎汤”,能清热解暑、补充水分;避免过咸、过甜的食物(如咸菜、蛋糕),以免增加脾胃负担;冰镇食物(如冰镇西瓜、冷饮)不宜多吃,以免伤脾胃阳气。
3. 精神调摄: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恼怒忧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等方式调节情绪,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夏季易患“热伤风”(表现为流涕、鼻塞、发热),应注意预防,饮食以清淡为主,忌油腻、辛辣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