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对的研究始于家族产业与早期经历的熏陶。他的父亲伊曼纽尔·诺贝尔是俄国圣彼得堡的发明家,主要从事、等军工产品的生产,诺贝尔从小在工厂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化学与机械知识,逐渐萌生了对的兴趣。1850年,17岁的诺贝尔赴美国留学,师从发明家艾利克逊,接触到螺旋桨、热空气引擎等先进技术,进一步拓宽了工程视野;此后他又前往法国,向著名化学家特拉普学习化学,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化学家索布雷罗发现了( *** )的爆炸特性,但这种液体极不稳定,轻微震动或撞击即可引发爆炸,无法安全使用。诺贝尔敏锐地意识到的潜力——若能解决其稳定性问题,将成为工业开矿、筑路的强大工具。1862年,他开始系统研究,初期尝试直接生产,但因技术不成熟导致工厂爆炸,弟弟埃米尔等多人遇难,但这并未动摇他的决心。
为攻克的安全难题,诺贝尔进行了无数次实验。1863年,他发明了“温热法”,通过控制温度与压力,实现了的安全大规模生产,解决了批量生产的瓶颈。1864年,他进一步研发出——将雷酸汞装入小管,作为引爆的装置,彻底解决了“难以控制”的痛点,使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发明是技术的里程碑,诺贝尔因此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
尽管提升了的安全性,但液体形态仍限制了其在运输与使用中的便利性。1866年,诺贝尔从硅藻土(一种多孔、惰性的矿物)中获得灵感,将与硅藻土按比例混合,制成黄色(又称“达纳”)。硅藻土的多孔结构吸附了,使其稳定性大幅提升,即使在运输中碰撞也不会爆炸;黄色的爆炸威力比传统黑更强,且无浓烟能见度高,完美解决了此前的安全与效能矛盾。黄色的发明标志着技术进入“安全可控”阶段,广泛应用于矿山、隧道、铁路等民用领域,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此后,诺贝尔并未停止创新。1875年,他将与硝化纤维(胶棉)混合,发明了胶质(又称“爆胶”),这种兼具的高威力与硝化纤维的可塑性,能适应复杂地形(如山地、水下)的爆破需求,成为世界上之一种“双基”(含两种以上能量组分)。1887年,他进一步研发出无烟,通过添加安定剂(如樟脑)去除硝化棉中的易燃杂质,使燃烧时几乎不产生烟雾,大幅提升了射击精度(如、火炮的射程从1公里延长至5公里),彻底改变了军事作战模式。
诺贝尔的研究始终围绕“安全、高效、实用”展开,其发明不仅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也为军事技术带来了革命性变化。尽管曾被用于战争,但诺贝尔的初衷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的作用”——他希望通过解放人力(如开矿代替手工挖掘),促进社会发展。这种“科技向善”的理念,也成为他后来设立诺贝尔奖的重要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