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西迁节是什么

admin

锡伯族西迁节是锡伯族为纪念祖先乾隆二十九年(1764)农历四月十八日从盛京(今沈阳)等地西迁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的历史壮举而设立的传统节日,又称“四一八节”“迁徙节”“怀亲节”(纪念离别亲人之意),新疆锡伯族同胞多称为“杜音拜专扎坤”(锡伯语对节日的称呼)。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传承。

节日起源:西迁戍边的历史背景

18世纪中期,清朝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叛乱后,为巩固西北边防,决定从盛京及周边调遣锡伯族官兵屯垦戍边。1764年农历四月十八日,1018名锡伯族官兵携3275名眷属(总计约4000余人),在盛京太平寺(锡伯族家庙)祭奠祖先、聚餐话别,次日启程西迁。历经一年零五个月、行程万余里的艰苦跋涉(跨越蒙古高原、天山南北),最终抵达伊犁地区,开启了屯垦戍边的历史。此后,农历四月十八日成为锡伯族纪念西迁的固定节日。

锡伯族西迁节 锡伯族西迁节是什么

主要庆祝活动:传统与文化的活态传承

西迁节的庆祝活动融合了传统仪式、歌舞艺术与民俗风情,核心内容包括:

祭祀与聚餐:传统上,人们会在寺庙内拱灶、杀猪、吃高粱米饭,每户当家人参与,缅怀祖先、畅叙戍边业绩;

歌舞表演: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弹奏“东布尔”(锡伯族传统弹拨乐器)、吹奏“墨克调”(口弦),跳起刚健有力的“贝勒恩”(锡伯族传统舞蹈),姑娘们的“抖肩”、小伙子们的“鸭步”生动传神;

特色艺术:演唱以西迁过程为主题的“西迁之歌”(徵调式,唱词四百余行,历经二百余年演变出7种版本),成为节日的独特文化符号;

传统体育:开展射箭、摔跤、赛马等活动,彰显锡伯族“骑射民族”的传统优势。

文化特征:多元传统的融合与坚守

西迁节的文化内涵丰富,体现了锡伯族对历史的铭记与文化的传承:

渔猎文化遗存:保留着古代锡伯族在大兴安岭渔猎生活的习俗,如“棒打瓢舀鱼”的传说、“驰骋骏马共撒围”的集体记忆;

萨满教元素:留存萨满跳神、攀刀梯等原始仪式,为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了“活化石”;

国语骑射传统:从西迁至20世纪40年代,锡伯族长期使用满语满文(后创制锡伯文),成为满通古斯语族文化保存的“活化石”;

爱国奉献精神:西迁戍边的历史孕育了“爱国、坚韧、奉献”的西迁精神,成为节日永恒的主题。

传承保护:从传统到现代的延续

2006年,锡伯族西迁节被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Ⅹ9),主要由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负责传承。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发展,节日活动不断丰富,增加了开城门仪式、非遗品牌展示、乡村音乐节等内容,成为各族群众共同参与的交流平台。针对满语满文传承人减少、民间艺人高龄化等问题,当地通过建立传承基地、开展教育培训等方式,加大保护力度,确保西迁节的文化内涵得以延续。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