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旨在保护其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民俗特色。
中秋节的基本定位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列),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如日本、朝鲜半岛、东南亚华人华侨群体)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起源脉络
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秋夕祭月”习俗,古人将农历八月十五定为“祭月节”,源于对“月神”的崇拜(月亮与太阳同为古人崇拜的天体)。最初节期与二十四节气“秋分”重合,后因秋分日不一定有圆月,逐渐固定为农历八月十五(部分地区因气候等因素延至八月十六)。唐代时,中秋风俗在北方地区广泛流行,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宋代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如苏轼《水调歌头》)与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进一步丰富了节日文化内涵;明清时期,中秋节更强调“团圆”主题,祭月仪式逐渐简化为家庭内部的祈福活动,吃月饼、赏月成为核心习俗。
中秋节的核心习俗
祭月/拜月:传统仪式中,人们设大香案,摆放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等祭品,红烛高燃,全家依次拜祭月神,祈求福佑与团圆。
吃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标志性食品,最初作为祭月供品,后演变为“团圆”的象征。其形状为圆形,寓意“圆满”,亲友间互赠月饼以表达思念。
赏月:源于祭月的娱乐化演变,唐代长安一带“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宋代更有“中秋夜,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的热闹场景。
其他习俗:部分地区还有燃灯(如广东“树中秋”、江南“制灯船”)、猜灯谜(公共场所挂灯笼写谜语,成为青年男女交流的载体)、玩花灯(南方多有彩灯展示)、饮桂花酒(赏桂花、饮桂花酒,增添节日香气)等习俗。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中秋节以“月之圆”象征“人之团圆”,核心是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祈盼丰收与幸福。它融合了上古祭月崇拜、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与民间习俗,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阖家团圆”“和谐美满”的重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