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礼制中的“丧服之色”:丧葬仪式的核心符号
在中国古代传统礼制中,白色是丧服的专属颜色,与“丧、哀、悼”等情感深度绑定。《仪礼·丧服》记载,古代丧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无论亲疏远近,均以白色麻布为主要材质,称为“素服”。这种制度源于“著诚去伪”的礼制精神——用未经染色的白色麻布,表达生者对死者的真诚哀思。例如,亲人去世后,家属需“披麻戴孝”(穿白色孝服、戴白色孝帽),设白色灵堂,出殡时打白幡;甚至连官方遇凶事(如灾荒、战乱)时,统治者也会着素服以示哀悼。这种长期形成的礼制,让白色与“死亡、丧事”建立了强关联,成为民间“不吉利”的核心象征。
二、五行与五方说的“凶煞寓意”:自然与文化的叠加
受阴阳五行学说影响,白色被赋予了“凶、煞”的负面属性。五行中,白色对应“金”,而“金”主肃杀、收敛(如秋季万物凋零);白色对应西方(“西方属金”),西方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古代常在秋季处死犯人(“秋后问斩”)。白色与“太白星”(主兵戈、杀伐)关联,进一步强化了其“凶煞”寓意。例如,《说文解字》解释“白”为“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将白色与“阴、杀”等负面意象绑定,使白色成为“不吉利”的文化符号。
三、民间习俗中的“喜庆禁忌”:过年氛围的对立
过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喜庆节日,核心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而白色与这一氛围完全对立。民间认为,白色象征“死亡、衰败”,穿着白色衣服会“带衰”(带来厄运),与新年“求吉、求福”的愿望冲突。过年期间,人们更倾向于穿红色(象征喜庆、好运)、新衣服(象征“万象更新”),避免穿白色或其他暗淡颜色的衣服。即使在现代,这种习俗仍在部分地区保留,尤其是长辈们更重视这一禁忌。
四、现代语境下的“观念分化”:传统与个性的平衡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白色在部分场景中的禁忌意义有所弱化。例如,在西式婚礼、时尚派对等场合,白色被视为“纯洁、高雅”的象征,年轻人可能接受过年穿白色。但在传统家庭或农村地区,过年穿白色仍被视为“不吉利”,需尊重当地习俗。这种分化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但传统习俗的核心(祈福、避凶)仍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