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称呼:臭老九的由来

admin

“臭老九”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贬称,其形成融合了历史等级遗留与文革政治批判的双重因素,是特定时期对知识分子群体的极端蔑视符号。

一、“老九”的历史溯源:元代的等级划分

“老九”的称谓最早可追溯至元代。元代统治者将国民按职业与民族划分为十等,具体顺序为:一官(官员)、二吏(雇员)、三僧(佛教僧侣)、四道(道教道士)、五医(医生)、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八娼、九儒(知识分子)、十丐(乞丐)。在这一体系中,儒家知识分子(儒)被列为第九等,仅高于乞丐,甚至被视为“寄生虫”——蒙古统治者认为知识分子只会读书做官,无法创造实际财富,其地位甚至低于被视为“贱民”的娼妓。这种等级划分虽随元代灭亡而消失,但“老九”作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却留存于民间记忆。

关于称呼:臭老九的由来

二、“臭”字的添加:文革期间的政治强化

“臭”字的加入是“臭老九”称谓的关键转变,始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文革期间,极左思潮将知识分子定性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视为“革命”的对象。此前,建国初期的“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五类分子)已被列为专政对象;文革爆发后,“叛徒、特务、走资派”(三类人)也被纳入斗争范围。随着运动深入,知识分子被排在这“八类”之后的第九位。民间在此基础上添加“臭”字,既延续了元代“老九”的等级隐喻,更强化了对知识分子的蔑视与厌恶——“臭”意味着“不光彩”“令人讨厌”,将知识分子彻底打入社会底层。

三、“臭老九”的社会影响

“臭老九”的称谓是文革期间知识分子遭受系统性迫害的符号体现。据统计,1968年中国科学院京区170位正副高知识分子中,131位被列为打倒或审查对象;全国范围内,大量知识分子被抄家、批斗,甚至被迫害致死。这种称谓不仅摧毁了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更导致科技、教育事业陷入停滞,给国家现代化进程造成严重损失。

四、“臭老九”的终结:拨乱反正与地位重塑

文革结束后,随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政策的推行,“臭老九”的称谓逐渐被摒弃。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 *** 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彻底否定了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错误定性。此后,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逐步提升,科研环境得到改善,“臭老九”成为历史教训的符号,提醒人们重视知识与人才的价值。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