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寓意和象征 秋分气候特点

admin

1. 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的核心寓意是“阴阳相半”,源自《春秋繁露》“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的记载。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等长;它处于秋季90天的中间位置(立秋至霜降的中点),完美诠释了“平分秋色”的物候特征。

2. 自然收敛的时序符号:秋分是“春生夏长”转向“秋收冬藏”的关键转折点。古人通过“三候”其物候变化——“雷始收声”(阴气盛而雷声渐歇,万物从生发转向潜藏)、“蛰虫坯户”(小虫藏入穴中,用土封洞以避寒)、“水始涸”(降水减少,河流湖泊渐枯,生命活动进入低潮),这些现象均指向自然的“收敛”与“沉淀”。

3. 丰收与团圆的文化象征:秋分时节,稻谷飘香、瓜果盈枝,是农民喜获丰收的节令。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通过举办“大国农匠”技能大赛、“美丽乡村健康跑”等活动,展示农业发展成果,传承“劳动创造幸福”的文化内涵。古时“秋祭月”习俗(后演变为中秋节)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圆满”的向往。

秋分的寓意和象征 秋分气候特点

二、秋分的气候特点

1. 昼夜长短变化:秋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持续南移,北半球白昼渐短、黑夜渐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南半球则相反。

2. 气温下降与昼夜温差加大:按气候学标准,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降至22℃以下,正式进入秋季。随着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下降速度明显加快,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民间有“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的谚语,形象描述了气温骤降的特点。

3. 降水减少与天气转凉:秋分后,全国大部分地区雨季结束,降水逐渐减少,河流湖泊因蒸发量大于补给量而渐涸(如“水始涸”)。天气以晴朗、干燥为主,西北风增多,空气湿度降低,呈现出“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宜人景象,但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秋老虎”(华南地区短期高温回热)。

4. 物候特征显著:秋分“三候”是对气候变化的直观反映——雷声渐歇(阳气衰减)、蛰虫封洞(准备冬眠)、河水干涸(水汽减少),这些现象标志着自然万物从“生长”转向“蛰伏”,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做准备。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