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3月19日至22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0度(春分点)时交节。其名称的“分”包含两层核心含义:其一为昼夜平分,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昼夜时长几乎相等(均为12小时),此后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黑夜逐渐缩短;其二为季节平分,传统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恰好处于春季九十天的中间节点,故又称“仲春之月”。
二、春分的天气特征
1. 气温总体回升,但波动较大
春分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全国大部分地区告别严寒,气温进入快速回升通道。华北、黄淮等北方地区日平均气温可升至10℃以上,南方多地更高气温甚至可达2030℃,看似进入“暖春”;但由于冷暖空气仍频繁交汇,气温波动剧烈,昼夜温差可达102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如北方晴朗天气下,白天升温迅猛,夜间辐射降温明显)。此时“春捂”尤为重要,尤其老人、儿童及过敏体质者需根据实时天气调整着装,避免受凉或花粉 *** 。
2. 南北气候差异显著
北方地区:春分后阳光明媚,但气候干燥,风力较大,容易出现沙尘天气;华北、西北等地易发春旱,需加强蓄水保墒。南方地区:进入多雨期,江南地区迎来“桃花汛”(春季降水集中期),华南部分地区甚至呈现暮春景象(如杨柳青青、莺长);但冷暖空气拉锯,低温阴雨和强对流天气(如雷暴、短时强降水)风险上升。
3. 降水与灾害性天气
春分时节,暖湿气流逐渐增强,南方降水显著增加,需防范持续降水引发的洪涝灾害;北方因低压系统活跃,大风扬沙频发,对农业生产(如春播、果树修剪)和交通有一定影响。南方强对流天气进入高发阶段,需注意防范雷暴、冰雹等灾害。
4. 需警惕“倒春寒”
农谚“春分不分冷飕飕”提示了春分后反常寒冷的风险。若冷空气持续南下,可能导致气温骤降,形成“倒春寒”(如南方早稻烂秧、北方花生、蔬菜、棉花和小麦生长受影响)。此时需关注短期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如加固农业设施、覆盖保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