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湿热交蒸,人体易受“暑湿邪气”侵袭,出现疲倦、食欲不振、心烦失眠等问题。艾灸作为传统中医养生手段,通过温热 *** 穴位,可助阳祛寒、调畅气血、增强免疫力,是芒种时节“未病先防”的重要方式。以下是具体的艾灸养生要点:
一、核心艾灸穴位及作用
1. 关元穴(大补穴)
位置: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约4指宽)。
作用:关元为“元阴元阳交关之处”,是人体元气的重要关卡。芒种时节晴雨不定,元阴元阳易受冲击,艾灸此穴可固守元气,提升阴阳之气,促进肠道代谢(肠道为吸收与排泄的关键部位)。
*** :每次艾灸510分钟,以皮肤微微发热为宜。
2. 阴陵泉穴(祛湿穴)
位置: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沿小腿内侧骨向上推,至膝盖下方凹陷处)。
作用:阴陵泉为脾经“水穴”,擅长健脾祛湿、促进水液代谢。芒种雨水增多,易出现脾虚湿滞,表现为胃口欠佳、口粘不喜饮、大便稀溏(粘马桶)、舌苔腻等。
*** :每次艾灸35分钟,适合体内湿气重的人群。
3. 阳谷穴(清暑穴)
位置:手腕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手腕外侧,靠近小指一侧的骨头凸起处向后推,摸到的凹陷即为阳谷穴)。
作用:阳谷为小肠经“火穴”,心与小肠相表里,芒种湿热加重,暑热易扰心,艾灸此穴可泻小肠经火,清暑解热,缓解心烦、喜饮、头昏、暴汗等症状。
*** :每次艾灸13分钟,因灸法为温热 *** ,时间不宜过长。
4. 百会穴(提神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前发际直上5寸(约两耳尖连线中点)。
作用:百会为“诸阳之会”(全身阳气汇聚之处),艾灸可升提阳气、调节大脑中枢,缓解芒种时节因繁忙导致的萎靡不振、头昏嗜睡、倦怠乏力。
*** :每次艾灸15分钟左右,注意避免烫伤(可用艾条悬灸,距离头皮23cm)。
5. 神门穴(安神穴)
位置: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手腕内侧,靠近小指一侧的凸起筋腱外侧)。
作用:神门为“神之门户”,属心经,可宁心安神、缓解焦虑烦躁、失眠多梦、心悸多汗等症状,适合芒种时节情绪易波动的人群。
*** :每次艾灸3分钟左右,力度轻柔。
二、常用艾灸穴位组合
除上述针对性穴位外,以下组合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覆盖健脾、祛湿、清心、增强免疫力等需求:
基础组合:大椎穴(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清热解表、增强免疫力)、天枢穴(腹中部,脐中旁开2寸,调节肠胃功能)、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健脾和胃)、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强壮身心)。
祛湿组合: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健脾化痰、祛湿)、脾俞穴(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健脾利湿)、肾俞穴(背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补肾助阳)。
三、艾灸注意事项
时间选择:尽量选早晨或傍晚(气温适宜,避免中暑),避免中午高温时段。
操作 *** :用艾条悬灸时,距离皮肤23cm(以温热不灼痛为宜);用艾炷隔物灸(如隔姜片)时,需注意艾炷大小(黄豆大小为宜)。
体质适配:体质偏寒者(如手脚冰凉、怕冷)可适当延长艾灸时间;体质偏热者(如容易上火、口舌生疮)减少时间或选择滋阴穴位(如三阴交)。
补水与禁忌:艾灸前后少量多次喝温水(避免上火);皮肤破损、孕妇、儿童(除特定穴位外)不宜艾灸;过度疲劳、饥饿时不宜艾灸。
芒种艾灸养生需结合节气特点,以“健脾祛湿、清心养阳”为核心,选择合适穴位与 *** ,才能达到更佳效果。若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