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节曾用名:从“元旦”到“春节”的演变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叫“元旦”(如唐宋元明时期称“元旦”“元日”,清代仍用“元旦”或“元日”)。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行夏历,顺农时;从西历,便统计”,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则改称“春节”,这一称呼沿用至今。
2. “春节”一词的本义:原指“立春”
历史上“春节”并非节日,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后汉书·杨震传》中就有“春节未雨,百僚焦心”的记载,南北朝时“春节”甚至泛指整个春季。直到近代,“春节”才逐渐固定为农历新年的代称。
3. 春节的“广义版”:从腊八到元宵的狂欢
现今狭义的春节指农历正月初一,但民间广义的春节涵盖从腊月初八(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系列活动,历时近一个月,是名副其实的“年节”。
4. 春节的“时间弹性”:公历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游动
农历正月初一的公历日期并不固定,通常在1月21日至2月21日之间波动。其中,“最早春节”为1966年1月21日,“最迟春节”为1985年2月20日,两者相差整整一个月。若农历不调整,2319年2月21日将迎来“史上最晚春节”。
5. 闰春节:理论上可过两次,但实际极罕见
若遇农历闰正月(即一年中有两个正月),原则上春节过之一个正月,但也有部分地区会过两次。从公元1645年使用历理置闰制以来,仅1651、2262、2357等6个年份出现过闰正月。下一个闰正月将在2262年,距今还有238年。
6. 大年三十的“消失”:腊月二十九当除夕的由来
农历月份以“朔日”(初一看不到月亮)为起点,大月30天、小月29天。若腊月为小月,则没有大年三十,除夕提前至腊月二十九。例如2023年、2026年等年份均无大年三十。
7. 压岁钱的“本质”:不是钱,是辟邪饰品
最早的压岁钱叫“压胜钱”,始于汉代,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铜质或金质装饰品,用于佩戴在身上镇恶驱邪,并非流通货币。后来逐渐演变为长辈给晚辈的“红包”,但本质仍是祈福辟邪的象征。
8. “福”字倒贴的“禁忌”:大门不能倒,这些地方才行
大门上的“福”字不能倒贴,否则会破坏“迎福”的寓意。民俗中,水缸、垃圾箱、柜子等容器才要倒贴“福”字,目的是避免倒水、倒垃圾时“福气外流”,用“福至”抵消“福去”。
9. 拜年抱拳的“性别差异”:男子左抱右,女子右抱左
男子拜年抱拳时,需用左手包右手(“吉拜”),因传统尚左贬右,此动作象征善意;女子则相反,用右手包左手(“吉拜”)。若双手交叉抱拳(右手包左手),则为“哀拳”,用于报丧或求饶。
10. 春节的“起源”:从丰收祭祀到岁首庆典
春节的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的丰收祭祀,古人通过敬神灵、祭祖先来感谢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汉武帝时期,《太初历》将正月初一确定为岁首,春节的时间才正式固定下来。
11. 古代的“春节节目”:杂技版“春晚”与“百事吉”果盘
汉代已有杂技表演作为春节庆祝活动,堪称“杂技版春晚”;唐朝宫廷“春晚”则包含歌舞、滑稽戏、相扑等节目,甚至有“舞马”(马随音乐起舞、口衔酒杯)等精彩表演。宋朝年夜饭流行“百事吉”果盘,由柏树、柿子、橘子组合而成,谐音“百事吉”,寓意吉祥。
12. 春节的“国际范”:全球近20个国家将其定为法定假期
春节不仅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国的法定假期。海外华人社区也会举办舞龙舞狮、庙会等活动,春节已成为世界认可的中华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