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钱太守”是东汉时期会稽太守刘宠的别称,以“收一钱而不负百姓、投一钱以守清白”的故事,成为中华民族廉政文化的经典符号。
一、人物背景:从孝廉到三公的清廉之路
刘宠,字祖荣,东汉东莱牟平(今山东烟台牟平区)人,汉室宗亲(齐悼惠王刘肥后裔)。他早年师从父亲刘丕(通儒)学习经学,因精通儒家经典被举为孝廉,初任东平陵县令。任内,他推行仁政,轻徭薄赋,深得百姓爱戴。后因母亲病重辞官归乡,百姓自发涌到路口相送,车辆无法通行,他只得换便服悄然离去,彰显“不扰民”的初心。
二、会稽善政:“狗不夜吠,民不见吏”的治世奇迹
刘宠任会稽太守时,针对当地“吏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状,果断采取两项措施:简除烦苛(废除不必要的政令,减轻百姓负担)、禁察非法(严厉打击官吏扰民、贪污行为)。经过整治,会稽郡风气焕然一新——《后汉书》记载“狗不夜吠,民不见吏”,意思是百姓不再遭受官吏深夜搜刮,社会安定到连狗都不用整夜叫唤,成为东汉地方治理的典范。
三、离任佳话:“一钱”背后的民心与坚守
刘宠因政绩卓著被朝廷征召入京,离任当天,山阴县五六位鬓发斑白的老叟(从偏远山谷赶来)每人带着百钱(当时百姓的“棺材本”)前来送行。老人们哭着说:“前任太守搜刮无度,夜里狗叫不止,我们不得安生;您来了之后,夜里安静了,官吏也不来了。我们年纪大了,没见过清官,这是大家凑的一点心意,您一定要收下!”刘宠再三推辞,最终拗不过老人的盛情,从每人手中取了一文钱(象征性收下),以表达对百姓心意的尊重。
出了山阴地界,刘宠将这一文钱投入江中(今浙江绍兴钱清江),说:“这一钱代表着百姓的血汗,我不能带走;但也不能辜负他们的心意,投江归还会稽。”这一举动,让“一钱太守”的美名传遍天下。
四、历史印记:从“钱清江”到廉政丰碑
百姓为纪念刘宠,将他投钱的江改名为“钱清江”(意为“钱清如水”),在江边修建“一钱亭”(又称“清水亭”“选钱亭”)、“一钱太守庙”。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曾为“刘宠投钱处”题诗:“大钱留一话千秋”,赞颂他的清廉品格。越剧《一钱太守》以戏曲形式传唱这一故事,至今仍在江南地区上演。
五、廉政启示:清廉是官员的“终身课题”
刘宠的故事跨越千年,仍对当代有深刻启示:清廉不是“作秀”,而是“心系百姓”的本能。他收一钱而不贪、投一钱以明志,用行动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正如 *** 总书记所说:“清廉是福、贪欲是祸”,党员干部应像刘宠那样,始终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坚守“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底线,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