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五七的时间需结合传统禁忌与实际场景调整,核心要求是避开双数时段(民间认为双数为阴,不利于逝者安息),并兼顾仪式的庄重性与安全性:
传统主流时间:多数地区选择晚上7点至9点(或延长至10点前)进行。此时天色已暗,符合“夜晚祭祀显尊重”的传统认知,同时避免白天阳光直射,契合“阴事不宜见强光”的观念。
部分地区差异:部分地区(如北方某些乡村)要求上午10点后举行,强调“阳气充足”,认为白天祭祀更能传递对逝者的牵挂。
特殊情况调整:若逝者骨灰寄存于殡仪馆,需遵守馆内规定(如指定焚烧区域、12点前完成);若无法到场,可在家中设灵位(摆放遗像、供品),通过焚香、烧纸、播放哀乐完成仪式。
烧五七的主要规矩
烧五七作为“做七”仪式中最隆重的节点之一(标志着逝者“回魂省亲”的 *** ),其规矩围绕“尽孝”“祈福”“避凶”展开,核心要点如下:
参与人员要求:
传统以孝男(儿子)为主导,负责主持祭祀流程(如请僧道诵经、焚烧纸扎);部分地区(如闽南)由孙女、侄女致祭,称为“查某孙旬”。
女儿的关键角色:五七当天,出嫁女儿需返回娘家,在逝者坟头放声痛哭。民间传说,五(负责审核逝者转世投胎的阴官)因生前无女儿,见女儿哭嚎会心软,从而放逝者转世投胎。
全家配合:子孙需穿孝服(或素衣),提前打扫庭院、布置灵堂(如摆放逝者生前衣物、洗脸水、洗脚水),营造“迎接逝者回家”的氛围。
供品与纸扎准备:
供品规则:需摆放逝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如水果、糕点,数量为单数,如3样、5样,避免双数)、香烛(香需连燃不灭,供品直至仪式结束)、酒茶(点燃前倒酒三杯,之一杯敬天地,第二杯敬逝者,第三杯洒于地面)。
纸扎禁忌:必烧“五七花”(鲜花或仿真花,传说喜欢花,可减轻逝者刑罚)、“五七伞”(遮风挡雨,保护逝者回魂路途平安)、纸人纸马(如仆人、车马,供逝者在阴间使用)、“灵厝”(纸糊房屋,让逝者有安身之所)。部分地区(如漳平)还有“填还”仪式(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请僧道诵经多日)。
仪式流程要点:
回魂准备:五七当晚,家人需在生前房间铺床、放衣物,象征为逝者“留最后一夜休息”;部分地方会在门口烧纸钱,指引逝者回家。
召唤仪式:大儿子手持灯笼爬上灵堂屋顶,掀起三张瓦片,对着夜空大喊“××(逝者称呼)你回来啊……”,其余人跪在梯下哭嚎,模拟“迎接逝者灵魂归来”的场景。
焚烧仪式:在坟前或指定焚烧区域,将纸扎、纸钱逐一焚烧(注意防火,远离易燃物)。焚烧时需默念“××,这些纸钱你拿去用,路上小心”,表达对逝者的关怀。
禁忌事项:
避免在祭日争吵、说脏话,保持环境安静;
*** 鲜艳服饰(如红色、亮黄色),尽量穿素色衣服;
烧纸时需专注,不可随意走动或嬉笑;
双数日子(如二七、四七、六七)通常不举行正式祭祀,仅孝子烧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