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别称众多,常见的有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主要由来传说
纪念屈原说(影响最广)
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于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民间因“竞渡寻访、投米入江护体”渐成赛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此说在文献与民间影响更大,但学界亦指出“纪念人物”属后世附会的解释之一。
纪念伍子胥说(江浙一带流传)
春秋末年吴国大夫伍子胥遭吴王夫差赐剑自尽,传称其尸于五月五日投入江中,后人以竞渡等方式纪念,渐与端午相联。
纪念孝女曹娥说(浙东上虞)
东汉上虞孝女曹娥为寻父遗体,昼夜沿江号哭十七日,后亦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当地建曹娥庙、立曹娥碑,端午亦被视为纪念其孝行之日。
古越龙图腾祭与夏至说(学界常见观点)
从文化人类学与考古视角看,端午更早源于古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与夏至时令相关的祈福辟邪活动,后与人物传说叠加,形成多元起源格局。
恶日禁忌与辟邪防疫说(民间广泛实践)
先秦以来五月被视为“毒月”,初五为“恶日”,衍生出插菖蒲艾草、佩香囊、饮雄黄、沐兰汤、系五彩丝等辟邪祛疫的节俗,体现古人对夏季疫病与虫害的应对智慧。
由传说衍生的典型习俗
与上述传说相应,端午形成了以赛龙舟(或源于“寻访屈原”,或具“送瘟船”意涵)、吃粽子(“角黍”“筒粽”之遗制,初以竹筒贮米,后以楝叶、彩丝包扎以防蛟龙)、挂菖蒲艾草、佩香囊、系五彩丝、饮雄黄(或蒲酒)、沐兰汤等为核心的节俗体系,既承载纪念与祭祀意义,也兼具驱瘟避疫、强身康健的实用功能。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