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四方神灵)之一,与青龙、朱雀、玄武共同代表四方,是道教西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被称为西方之神和战伐之神,也是远古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兽之一。
起源与文化演变
1. 图腾起源:白虎信仰起源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上古氏族因虎的勇猛无双将其奉为祖先神灵,如西南土家族、彝族等少数民族仍保留着白虎崇拜习俗,将虎视为祖先、保护神或吉祥符号。
2. 星宿起源:中国古代天文学将星空分为“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和“四象”(二十八宿的组合),“四象”对应四方。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连起来像一只跨步向前的猛虎,因西方属金(五行学说),金对应白色,故称“白虎”。
3. 体系形成:白虎的“四神”体系经历了从部落战争布阵(左青龙、右白虎的布局)到融合五行学说(西方属金、色白)的过程,最终在《淮南子》《史记·天官书》等文献中固定为四方四神的重要成员。
文化象征与神力
1. 方位与五行:白虎主掌西方,五行属金,是西方的代名词,古代用其代表右方、秋季(西方季节)。
2. 神力寓意:白虎被视为避邪、禳灾、祈丰的灵兽,能镇压邪魔、护佑安宁;同时象征威武、军队,古代军队常用白虎旗、兵符上的白虎像象征战力,如唐代猛将罗成、薛仁贵被民间称为“白虎星下凡”。
3. 祥瑞之兆:古人认为白虎是仁兽,若统治者施行仁政(不暴虐),白虎不会出现伤人害物之事,反而会“动”(出现),如《宋书·符瑞志》记载“王者不暴虐,则白虎见而不害”。
风水与民间信仰
1. 风水应用:风水学将“四象”用于地形分析,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判断吉凶。其中“白虎”位(地形右侧)需“驯頫”(温顺),若“白虎衔尸”(地形如虎蹲着叼尸体)则为凶象,预示灾祸。
2. 民间习俗:民间将白虎分为“吉”与“凶”两种:吉白虎是瑞兽,用虎头鞋、虎头枕等物品为孩子辟邪;凶白虎被认为是“口舌、是非之神”,民间传说惊蛰这天白虎出来觅食,需祭祀化解。
其他含义
除上述文化内涵外,白虎还指孟加拉虎的变种(白化孟加拉虎),原产于中国云南、缅甸、印度等地,属于濒危动物,目前全世界仅存约20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