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是汉语中特指“这一夜”“当夜”的时间名词,由指示代词“是”(意为“这、此”)与名词“夜”(指天黑至天亮的时间段,与“日”“昼”相对)组合而成,核心语义为“当下的这一夜”。例如古代文献中“是夜,月色如水”,即明确指向“当天夜晚月色柔和”这一具体时间场景。
“是夜”的引申与深层涵义
文学性与氛围营造:“是夜”常作为文学或历史叙事的时间锚点,通过特指某一夜晚,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场景,增强文本的画面感与代入感。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是夜,项羽引兵渡河”,用“是夜”强调项羽渡河这一关键事件发生的特定夜晚,突出事件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古典诗词中“是夜,寒雨敲窗,孤灯伴影”,则借助“是夜”营造出孤独、凄凉的氛围,强化诗人或主人公的情感表达。
情感与心理暗示:“是夜”的使用往往隐含特殊性与记忆点,暗示这一夜晚对人物或情节具有特殊意义。比如小说中描写主角“是夜辗转难眠”,“是夜”不仅指代当晚,更暗示主角因某事(如离别、抉择、惊喜)陷入思绪,这一夜晚成为其情感波动的关键节点,让读者更能共情角色的内心世界。
“是夜”的语境特征
传统语境偏好:“是夜”多出现于文学作品(诗词、小说、史传)或正式书面语中,符合传统汉语“含蓄、凝练”的表达习惯。例如《红楼梦》中“是夜,宝玉辗转反侧,想起黛玉的诗句,不禁怅然”,用“是夜”既点明时间,又烘托出宝玉的思念之情。
现代语境用法:在现代汉语日常交流中,“是夜”并不常用,人们更倾向于用“晚上”“当晚”等直白表达。但在特定场景(如天气预报、历史事件报道、文艺作品创作)中,“是夜”仍会被使用,以突出时间的特定性或增强表达的文学性。例如天气预报中“今日是夜有小雨”,用“是夜”明确降雨时间段;历史纪录片解说中“是夜,英军发动突袭”,用“是夜”增强历史场景的真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