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礼以“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为核心框架,历经周、秦、汉等朝代的完善,至明清时期虽部分环节简化,但仍保留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核心逻辑,形成了涵盖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的完整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
一、婚前礼:婚姻的筹备与约定
婚前礼是婚礼的基础,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五个环节,旨在通过礼仪确认婚姻的合法性与时机。
纳采:男方请媒人向女方提亲,若女方同意,男方需带雁(象征忠贞、顺乎阴阳)作为礼物,故又称“奠雁”。这是古代婚姻“无媒不成”的体现,媒人在其中扮演着沟通桥梁的角色。
问名:媒人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庚贴),目的是合婚,检查双方生肖、五行是否相克。若八字不合,婚事可能终止;若相合,则进入下一环节。
纳吉:男方将女方庚贴压于祖庙香炉下占卜,若得吉兆,便向女方送礼(如茶叶、布帛),正式订婚。此时婚姻关系已初步确立,类似现代的“订婚”。
纳征:又称“过大礼”,男方送聘礼(如金银首饰、绸缎、酒食)至女方家,女方回礼(如金团、绣品)。聘礼的多少象征女方的身份与男方的心意,是婚姻的经济基础。
请期:男方请人择定结婚吉日(多选双月双日,避开“三、六、十一月”,因“三”有散音、“六”象征半世姻缘、“十一月”隐含不尽之意),并送“请期书”给女方,女方同意后确定婚期。
二、正婚礼:婚礼的举行与仪式
正婚礼是婚姻的核心环节,包括迎亲、拜堂、入洞房等仪式,充满象征意义。
迎亲:结婚当日,男方带迎书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娘需由兄长抱上轿(部分地区有“哭上轿”习俗,母亲哭送以叮嘱女儿),花轿出门前需“搜轿”(用镜子照轿内,驱邪)、“倒火熜灰”(新娘座下放炭火与席子,起轿时撒茶叶、米粒,寓意避邪)。迎亲队伍有锣鼓、灯笼开路,沿途吹打,彰显喜庆。
拜堂:花轿到男方家后,新娘需跨马鞍(象征平安)、火盆(象征日子红火),然后与新郎一同拜堂。拜堂顺序为“一拜天地”(感恩天地造化)、“二拜高堂”(敬重父母)、“夫妻对拜”(结为一体),象征婚姻的合法性与家族的认可。
入洞房:拜堂后,新娘由新郎引入洞房。新娘需踩麻袋(寓意“传宗接代”)、跨火盆(再次避邪),入座后由“全福”妇人用秤杆挑去盖头(象征“称心如意”)。随后新人行“合卺礼”(喝交杯酒,用红线系住的瓢瓜剖半,象征夫妻同甘共苦),并“坐床”(按男左女右坐床沿,接受亲友祝福)。
三、婚后礼:婚姻的巩固与延续
婚后礼是婚姻的收尾,旨在巩固夫妻关系与家族联系。
回门:婚后次日或第三日,新娘随新郎回娘家,称“回门”。女方家需设“会亲酒”(忌用毛蟹,因“毛蟹”谑称娘舅),宴请新郎与亲友。新娘返回时,男方需送“望娘盘”(一担礼品,如糖果、衣物),象征对女方的牵挂。
贺郎酒:拜堂当晚,男方设宴款待亲友,称“贺郎酒”。新娘需逐桌斟酒(酒要斟满但不淌出),席间有“闹洞房”习俗(如“三酌易饮”:新人交换酒杯,主贺者唱贺郎词,戏谑中带着祝福)。闹洞房旨在打破新人拘谨,促进家庭融合。
庙见:婚后三个月,新人需到男方祖庙祭拜祖先,称“庙见”。这是古代婚姻“入族”的重要仪式,象征新娘正式成为男方家族的一员,获得家族认可。
四、关键习俗符号的文化寓意
中国古代婚礼中的习俗符号充满象征意义,体现了对婚姻的美好祝愿:
红:红色是婚礼的主色调,象征喜庆、吉祥与驱邪(如红盖头、红嫁衣、红蜡烛)。
雁:纳采时的礼物,象征忠贞、顺乎阴阳(雁飞成行、止成列,寓意婚姻有序)。
合卺:交杯酒的起源,用瓢瓜剖半,象征夫妻同甘共苦、合为一体。
马鞍与火盆:跨马鞍象征平安,跨火盆象征避邪,均为新娘入洞房时的仪式,寓意婚后生活平安顺遂。
早生贵子:嫁妆中常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谐音“早生贵子”),象征对新人生育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