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的种和水如何区分

admin

翡翠的种与水的定义与区别

种:指翡翠的内部结构与质地,核心看矿物颗粒的粗细、均匀度、结合紧密程度。颗粒越细、结构越致密,通常被称为“种老”;颗粒粗、结构松散则称“种嫩”。它决定了翡翠的“底子”和质感。

水:行话叫“水头”,指翡翠的透明度/通透度,即光线在翡翠内部的穿透范围与视觉上的清亮感。水头好,看起来更“水汪汪”;水头差则显“干”“闷”。

翡翠的种和水如何区分

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种”是内在基础,“水”是外在表现;通常种越好,水越足,但并非绝对,存在“有种无水”或“水好但种一般”的情况。

快速判断 ***

看透明度与“几分水”:在自然光下,将翡翠置于掌心或与已知水头的样品对比,观察光线穿透与内部清晰度;行业常以“几分水”(如9–10分水)形容水头长短,水头越足越通透。

看透光与影像清晰度:对光观察或用手电筒侧打,看透光均匀度与影像清晰度;影像越清晰、散射越少,通常水头越好。

看净度与棉絮:棉絮、石筋、灰雾越少,结构越干净,通常更显“水”;“种老”的料子棉絮少、质地更均匀。

看光泽:结构致密者常见强玻璃光泽,甚至带轻微“起荧/起刚”感,这是“种、水”俱佳的常见外观信号。

看灰度与通透感:同等厚度下,灰度越低、通透感越强,视觉水头越足。

常见“种”的典型观感

种 | 典型观感 | 水头表现 | 常见特征

玻璃种 | 似玻璃般清透、纯净 | 9–10分水,水头极足 | 强玻璃光泽,常见“起荧/起刚”,肉眼杂质少

高冰/冰种 | 亚透明至透明,如冰块般清亮 | 8–10分水(因净度而异) | 底子较干净,通透感强,局部可见细微结构

糯冰/糯化 | 半透明,似糯米汤 | 水头中等 | 通透度逊于冰种,可见棉絮或“米汤感”

糯种 | 微透明,底子略浑 | 水头偏短 | “糯米感”明显,结构感较重

豆种 | 不透明至微透明,颗粒感强 | 水头短 | 肉眼可见豆状颗粒与边界,质地较粗

注:水头常用口语为“几分水”(如9–10分水),不同净度与厚度会影响观感。

实用小贴士

厚度会影响观感:同料在不同厚度下“水头”表现差异明显;观察时尽量在自然光下、以常见佩戴厚度作参照,更接近真实。

“种水”与“色”要综合看:行业有“外行看色,内行看种”之说;种水好能显著提升观感与价值,但最终还要结合颜色、工艺、尺寸与瑕疵综合评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