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交加(有利):若立秋当天下雨(含雷雨),通常被视为丰收吉兆。民间谚语“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立秋有雨样样收”均强调,立秋降雨能为后续秋收作物(如晚稻、玉米)提供必要的水分,缓解伏旱,促进作物灌浆成熟,提高产量。“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降雨能推动气温逐步下降,缓解夏季酷热,符合季节由热转凉的自然规律。
光打雷不下雨(不利):若立秋当天仅打雷而无降雨(即“干雷”),则多为干旱预警。农谚“雷打秋,干断河沟”“雷打秋,冬半收”指出,这种天气预示秋季降水稀少,可能出现伏旱或秋旱,影响晚稻、棉花等作物的后期生长,导致减产。“立秋响雷,百日见霜”也暗示此类天气可能使霜降提前,加剧寒冷对农作物的影响。
立秋时节的传统习俗
立秋作为秋季之一个节气,民间形成了丰富的习俗,涵盖祭祀、饮食、娱乐等方面:
迎秋仪式:周代起,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到西郊“迎秋”,祭祀白帝蓐收(掌管秋季的神灵),以示对秋天的敬畏。唐代延续祭祀五帝的传统,宋代则有“报秋”仪式——将盆栽梧桐移入殿内,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高呼“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象征“一叶知秋”。
啃秋(咬秋):北方民间流行“啃秋”,即在立秋当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咬住”夏天,防止秋痱子。天津等地还有“立秋吃西瓜不生秋痱子”的说法;江苏等地则将西瓜与烧酒同食,认为可防疟疾。农家的啃秋更显豪放,围坐在一起啃西瓜、山芋、玉米,抒发丰收的喜悦。
摸秋:苏北盐城等地的“摸秋”习俗充满趣味:立秋之夜,人们可到私人或集体的瓜园中摸回瓜果(如西瓜、南瓜),俗称“摸秋不算偷”。丢了瓜的人家也不会生气,反而视为分享丰收的象征,体现了邻里之间的和睦。
晒秋:南方山区(如湖南、江西、婺源)因平地少,村民将收获的农作物(如辣椒、玉米、稻谷)晾晒在房前屋后、屋顶窗台,形成“晒秋”景观。婺源篁岭的晒秋更是成为“最美中国符号”,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观赏,展现了农民丰收的喜悦。
贴秋膘:经历了“苦夏”(夏季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立秋时人们会通过吃肉(如炖肉、烤肉、红烧肉)来“贴膘”,补充营养。辽宁南部地区还有“立秋吃饼”的习俗,甚至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进餐,以求快速“贴膘”。但需注意,贴秋膘应避免暴饮暴食,以免引发肠胃不适。
祭祀祈福:民间会在立秋举办“秋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部分地区还有“尝新”仪式,即品尝新收成的米谷,感恩祖先和上苍的庇佑。古代还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将立秋体重与立夏对比,检验夏季的肥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