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节气的处是什么意思 处暑传统习俗有哪些

admin

“处暑”中的“处”读作chǔ,在古代文献中主要有终止、躲藏之意。《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明确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为暑热之气到此逐渐消退,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气温开始由热转凉,进入“一场秋雨一场凉”的过渡阶段。

二、处暑传统习俗

1. 祭祖迎秋(庆赞中元)

处暑节气的处是什么意思 处暑传统习俗有哪些

处暑前后正值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民间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旧时从七月初一起“开鬼门”,月底“关鬼门”,期间举行普渡布施,包括竖灯篙、放河灯等仪式。放河灯又称“荷花灯”,用纸扎成荷叶或船形底座,放置灯盏或蜡烛,放入江河湖海任其漂流,既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也寄托对亲友安康、稻谷丰收的祝福。

2. 吃鸭子

民间素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因鸭肉味甘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功效,适合处暑时节“防秋燥”的需求。做法多样,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等,部分地区还有“处暑送鸭,无病各家”的俗谚,北京至今保留着处暑当天吃“百合鸭”的习惯。

3.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而言,处暑是渔业收获的重要节点。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等地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的当天,通过祭海仪式、百舸竞发等环节,欢送渔民出海作业。此时海水温度仍高,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人们可品尝到各类新鲜海鲜。

4. 放河灯

放河灯是处暑的传统习俗之一,源于佛教盂兰盆会,后融入民间信仰。河灯多以彩纸或绢布制成,内置蜡烛或灯盏,点燃后放入水中漂流,寓意告慰亡灵、祈求平安。夜晚时分,水面灯影闪烁,与明月相映,成为秋日独特的景观。

5. 煎药茶(喝酸梅汤)

处暑时节,民间有煎药茶的习俗,旨在“入秋吃点苦”,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药茶多以金银花、菊花、山楂、乌梅等为原料,也有直接饮用酸梅汤的,其酸甜口感可缓解秋乏与燥热。旧时街头常有酸梅汤摊贩,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的谚语。

6. 拜土地爷

处暑正值农作物收成时节,农家会举行仪式感谢土地爷的庇佑。常见方式包括将供品(如水果、糕点)撒进田地,或用五色纸剪成细条缠绕在农作物穗子上,传说可避免冰雹袭击,祈求来年大秋丰收。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