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过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admin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围绕“辞旧迎新、祈福纳吉”展开,涵盖年前准备与正月活动两大阶段,核心环节包括:

年前准备:腊月初八喝腊八粥(标志年节开始);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神(送灶王爷上天汇报);腊月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筹备年货);除夕前扫尘(彻底清洁房屋,寓意除旧布新);除夕贴春联(红纸黑字写吉祥话,象征喜庆)、门神(贴秦琼、尉迟敬德等武将像,驱邪保平安)、福字(倒贴寓意“福到”)、窗花(剪纸图案,烘托节日气氛)、年画(如《福禄寿三星图》《钟馗赐福》,反映美好愿望);除夕守岁(全家熬夜迎接新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平安过年);除夕吃年夜饭(北方吃饺子象征“更岁交子”,南方吃年糕寓意“年年高”,还有鱼象征“年年有余”、火锅象征“红红火火”等吉祥菜品)。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具体风俗

大年初一到初七的风俗 过年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正月初一:开门纳福

早晨开门先放开门炮仗(燃放爆竹,寓意“开门大吉、驱邪避灾”,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称为“满堂红”);随后晚辈向长辈拜年(祝福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接着走亲访友互拜新春(说“过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饮食上,北方吃饺子(象征“招财进宝”),南方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年糕(象征“节节高”);初一还有忌扫帚(避免扫走运气、破财,若需扫地须从外往里扫)、忌倒垃圾/泼水(防止破财)、忌打碎家具(若打碎需说“岁岁平安”化解)等禁忌。

正月初二:回娘家u0026祭财神

出嫁的女儿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俗称“迎婿日”),携带礼品(如烟酒、糖果)和红包分给娘家小孩,在娘家吃午饭(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称为“正月不空房”);部分地区有祭财神习俗(商贸店铺和普通家庭祭祀财神,祈求新年发大财,北方用“五大供”(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南方喝“元宝茶”(茶中加青橄榄,寓意“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正月初三:赤口日u0026老鼠娶亲

传说初三是“赤狗日”(与“赤口”同音),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般不外出拜年;同时也是“老鼠娶亲”日,人们早早熄灯睡觉(避免骚乱鼠辈),并在屋角洒米粒、糕饼(称为“老鼠分钱”,寓意与鼠辈共享丰收);部分地区还有扫穷鬼习俗(将初一、初二的垃圾集中清理,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

正月初四:迎神接神u0026吃折罗

是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送神一大清早,接神可在下午),家家户户备三牲(鸡、鱼、猪肉)、水果(苹果、橘子)、酒菜,焚香点烛烧金衣(迎接灶王爷及其他诸神归来);全家围坐吃折罗(将几天剩下的饭菜合煮,寓意“打扫年货、辞旧迎新”)。

正月初五:破五u0026迎财神

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黎明即起放鞭炮(从里往外放,将不吉利的东西轰出去);接着迎财神(民间认为财神生日是初五,商家和家庭举行祭财神仪式,祈求财运亨通,上海有“抢路头”习俗,初四子夜就开始迎接财神);饮食上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寓意避免小人搬弄是非);初五也是春节禁忌解除的日子(可扫地、倒垃圾、动针线等)。

正月初六:送穷鬼u0026开市

是“马日”(传说女娲造马之日),要进行送穷(将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摘下来扔掉,寓意送走穷鬼);商店酒楼正式开张营业(大放鞭炮,门板贴“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老板和店员猛摇算盘、敲打秤盘,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初六还有“挹肥”习俗(农民开始下田准备春耕,清理厕所、祭拜厕所神明)。

正月初七:人日u0026庆生

正月初七是“人日”(传说女娲第七天造人,是人类的生日),民间有戴人胜习俗(用彩纸、金箔剪成人形,贴在屏风或戴在头发上,象征吉祥);饮食上,吃七宝羹(用七种蔬菜煮成,寓意祈福除邪)、及第粥(广东地区,希望科考高中状元)、捞鱼生(南方地区,多人围坐捞鱼肉,边捞边喊“捞啊,捞啊!发啊,发啊!”,寓意步步高升);初七还有登高赋诗(文人雅士传统,传承文化雅趣)、补天穿(用年糕祭神,传说女娲补天,寓意弥补天穿之洞)等习俗。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