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惊蛰的公历日期为3月5日(星期三),农历日期为乙巳年二月初六。当日太阳到达黄经345°,标志着仲春时节的正式开始。
惊蛰的由来解析
1. 名称起源与演变
惊蛰原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三大节气,位列“春雨惊春清谷天”的第三位。西汉时期,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帝王名讳是古代封建礼制的重要内容),将“启蛰”更名为“惊蛰”,并沿用至今。
2. 节气含义的核心逻辑
“惊蛰”一词的本义与“雷”和“蛰虫”相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明确记载:“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观察到,惊蛰前后春雷乍动,仿佛“惊醒”了地下蛰伏越冬的昆虫(如蚯蚓、青蛙等),故以此命名。但实际上,昆虫苏醒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回升——当土壤温度升至10℃以上时,蛰虫会自然结束冬眠状态,钻出土壤觅食、繁殖,并非直接由雷声“惊醒”。
3. 节气特点的传统认知
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关键节气,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三点:
气温回升:全国大部分地区(除东北、西北高寒地区外)平均气温升至0℃以上,华南、江南等地可达12℃以上,暖意渐浓;
春雷始鸣:沿长江流域一带,惊蛰前后常出现初雷,民间谚语“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便反映了这一天气规律;
蛰虫启户:蛰伏的昆虫、动物纷纷结束冬眠,“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生动描绘了此时的物候变化——桃花绽放、黄鹂啼鸣、鸠鸟求偶,万物复苏的景象正式开启。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