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分节气为9月23日(农历八月初二),此时昼夜均分、寒暑平分,标志着秋季正式过半。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由热转凉,燥气逐渐加重(凉燥为主)。养生需顺应“收养”“平衡”原则,重点调理肺、脾、肾三脏,兼顾防燥、保暖与情绪调节。
一、秋分宜做之事
1. 宜早睡早起,顺应节律养“收”气
中医认为,秋分后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早睡可顺应 *** 收藏(利于养阴),早起能促进肺气舒展(顺应阳气舒长)。建议晚上1011点入睡,早晨67点起床,避免熬夜耗伤阴血。中午可适当午睡(30分钟左右),补充精力。
2. 宜滋阴润燥,饮食以“润”为核心
秋分后“凉燥”当令,易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干咳少痰等症状,饮食需侧重“滋阴润肺”。推荐多吃白色食物(如银耳、百合、山药、梨、荸荠、莲藕),这些食物性甘润,能润肺生津;避免辛辣、油炸、生冷食物(如辣椒、火锅、冰饮),以免助燥伤阴。可适当用麦冬、沙参、玉竹等药材煲汤(如石斛沙参炖鸡汤、山药党参猪肺汤),增强滋阴效果。
3. 宜适度缓动,调和阴阳强体质
秋高气爽,是户外运动的好时机,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如快跑、重体力劳动),以免大汗淋漓耗伤阳气。推荐选择平缓的有氧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散步),运动量以“微汗”为宜(全身微微发热但未出汗),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调节呼吸、放松心情。
4. 宜保暖关键部位,预防寒邪侵袭
秋分后气温下降明显,需重点保护头部、腹部、足部(中医称为“三寒”):
头部:头为“诸阳之会”,外出时戴帽子,避免头部受凉引发头痛、感冒;
腹部:腹部受寒易导致脾胃虚寒(如腹痛、腹泻),可穿厚外套或使用暖宝宝,脾胃虚弱者可热敷肚脐(用艾叶、生姜煮水后热敷);
足部:足部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差,易受寒,建议穿保暖袜子和鞋子,睡前用艾叶水泡脚(水温40℃左右,1520分钟),温阳散寒、改善四肢冰凉。
5. 宜调畅情绪,远离“悲秋”困扰
秋分后日照减少,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如情绪低落、烦躁),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肝气郁结)。需主动调节情绪:多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散步),欣赏秋日美景;与家人朋友交流谈心,及时疏导压力;饮用玫瑰花茶、桂花茶等舒心安神饮品,保持内心平和。
二、秋分忌做之事
1. 忌辛辣 *** ,加重秋燥伤阴
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大蒜)性温热,易耗散肺气、加重秋燥症状(如口干、咽痛、便秘)。秋分后应尽量少吃,尤其体质偏热、易上火者。
2. 忌熬夜贪凉,耗伤阴血与阳气
熬夜会打乱人体生物钟,耗伤阴血(导致阴虚火旺,如口干、盗汗);贪凉(如洗冷水澡、吃冰饮、长时间吹空调)会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脾胃虚寒,如腹痛、腹泻),还会导致毛孔收缩、寒邪内侵。需避免这些行为,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保暖。
3. 忌剧烈运动,损耗阳气与津液
剧烈运动(如快跑、重体力劳动、高强度健身)会导致大汗淋漓,耗伤阳气(使阳气外泄)和津液(加重秋燥,如口干、皮肤干燥)。建议选择温和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
4. 忌悲伤过度,影响气血运行
过度悲伤(如长期抑郁、焦虑)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脾胃运化,如食欲不振、腹胀),还会耗伤肺气(导致咳嗽、乏力)。需通过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阅读、运动)缓解负面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5. 忌盲目进补,避免“燥上加燥”
秋分虽是“贴秋膘”的时节,但需根据体质合理进补:体质虚寒者(如手脚冰凉、怕冷)可适当吃温补食物(如羊肉、牛肉,但需适量,避免上火);阴虚火旺者(如口干、咽痛、便秘)应避免温补,宜选滋阴食物(如银耳、百合、梨)。盲目进补(如大量吃牛羊肉、人参)会加重秋燥,引发“上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