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是中国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将夜晚划分为五个时段,每个时段称为“一更”,对应现代二十四小时制的时间范围大致如下:
一更(初更):约19:00—21:00(戌时),又称“黄昏”,提示夜晚开始;
二更:约21:00—23:00(亥时),又称“人定”,此时多数人已入睡;
三更(子时):约23:00—1:00,又称“夜半”,是古代认为阴气最重的时段;
四更(丑时):约1:00—3:00,又称“鸡鸣”,此时人们睡得最熟;
五更(寅时):约3:00—5:00,又称“平旦”,接近黎明,预示新的一天即将来临。
“第五个更”的时间准确性
根据上述传统划分,五更(第五个更)对应的时间是凌晨3:00—5:00(寅时)。这一划分是基于古代对昼夜的观测和计时习惯,虽因季节昼夜长短变化略有调整,但整体范围稳定。若你提到的“第五个更”时间与此不符,可能是以下原因:
1. 混淆了“更”与“点”:古代“更”是夜间主要时段,“点”是“更”内的细分(每更分为五点,每点约24分钟),但通常“五更”指整个时段而非某一点;
2. 误记了更次顺序:需明确“一更”至“五更”是递进关系,五更并非“第五个点”而是“第五个时段”;
3. 参考资料误差:部分非权威资料可能对更次时间解读有误,建议以《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权威文献为准。
若你指的是其他场景的“第五个时间”(如电脑时间、事件时间等),可补充说明具体情况,以便进一步核实。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