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雨水节气于公历2月18日(星期二)交节,对应农历为正月廿一。当日具体时间为18点06分18秒(太阳到达黄经330°时)。雨水节气标志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同时意味着春季温暖气候的进一步推进,此时北半球日照强度增加,气温回升较快,但仍有“乍暖还寒”的特点。
雨水节气的民间风俗
雨水节气的民俗活动以“祈福安康”“感恩亲情”“顺应农时”为核心,主要包含以下几类:
1. 回娘屋(川西传统)
流行于四川、重庆等川西地区,是出嫁女儿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馈。雨水当天,出嫁的女儿会携带精心准备的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已生育的妇女通常会带上罐罐肉(用沙锅炖制的猪脚、雪山大豆、海带,用红纸红绳封口)、藤椅等礼物,感谢父母的辛劳;久未怀孕的妇女,母亲会为其缝制一条红裤子,穿至贴身处,寓意“驱寒暖身、早日得子”。
2. 接寿(女婿敬岳父母)
是川西地区女婿向岳父母表达感恩与祝福的重要习俗。女婿需向岳父母赠送“接寿礼”:通常为两把缠有一丈二尺长红带的藤椅(象征“长寿绵长”),以及罐罐肉(寓意“滋补身体”)。若为新婚女婿,岳父母会回赠雨伞,寓意“遮风挡雨、旅途平安”,体现长辈对晚辈的关怀。
3. 拉干爹/撞拜寄(求子女健康)
又称“认干亲”,是民间“雨露滋润易生长”的传统观念体现。主要流行于四川、贵州等农村地区,父母为子女寻找“干爹”或“干妈”,希望借助他人的福气让孩子健康成长。常见形式有:父母带孩子在路边等待之一个行人,让孩子磕头认亲;或由亲友主动提出担任干亲,仪式简单但寓意深厚。
4. 占稻色(华南祈丰年)
是华南稻作地区的传统占卜习俗,通过爆炒糯谷米花预测当年稻谷收成。具体做法是将糯稻倒入锅中干炒,爆出白色米花,米花越多则预示收成越好,“花”与“发”谐音,也有“发财”的美好寓意。这一习俗源于古人对粮食丰收的期盼,至今仍在广东、广西等地保留。
5. 春耕备耕(农事启动)
雨水节气被称为“可耕之候”,是小春作物(如冬小麦、油菜)管理、大春作物(如水稻、玉米)备耕的关键时期。农谚云“正月耕田是黄金,二月耕田是白银”,此时气温回升、土壤松软,农民开始翻耕农田、修整田埂、准备种子和肥料,为春种做足准备。
6. 祭龙仪式(祈风调雨顺)
南方部分地区(如福建、广东)会在雨水节气举行祭龙活动,感恩龙神掌管云雨的恩赐。仪式通常包括祭品(如水果、糕点、酒肉)、焚香礼拜,部分地区还会舞龙、唱大戏,祈求龙神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习俗融合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农业生产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