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古人有什么习俗

admin

登高祈福:古人于九月九日登高山、高塔、城楼等,取“九九”之吉与“高”之义,既避灾祈安,亦健身赏景。唐代文人多有重阳登高诗作,成为节俗的重要记忆点。

赏菊与饮菊花酒:秋菊盛放于重阳,被视为“延年客”“延寿客”。自汉代起即有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之风,魏晋后赏菊、宴饮更盛,文人雅集常以菊为主题。

佩茱萸与簪菊花:茱萸香味浓、可驱虫祛湿,古人或佩于臂、或置香囊、或插头上,以辟邪消灾;簪菊亦在唐宋间流行,兼具装饰与祈愿之意。

重阳节古人有什么习俗

吃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以米粉或豆粉蒸制,常做成多层,点红纸旗、嵌果仁,寓意“步步登高”“百事俱高”。

祭祖与秋祭尝新:重阳亦为秋收后的重要祭祀时点,祭天祭祖、荐新尝新,寓感恩与祈来岁丰年。部分地区并有祭扫祖墓的风俗。

放风筝:在部分地区流行,寓“放晦气”“去灾厄”之意,亦有登高时放飞纸鸢的习俗记述。

历史渊源与典籍记载

名称与观念:古人以“九”为阳数,“九九”相重,又与“久久”谐音,遂成祈寿长久之节日意象。战国—汉代文献已见九月九日活动的记述。

汉代习俗雏形: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并出现大型饮宴活动,奠定节俗基调。

节日定型与传说: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桓景避难”故事,使登高、佩茱萸、饮菊花酒的节俗广为流传,强化了辟邪祈福的观念。

唐宋的礼制与盛况: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宫廷与民间同庆;宋代都市重阳热闹非凡,东京汴梁有重阳宴饮、赏菊之盛,且出现“重九后一日再宴”的“小重阳”。

地域与时代差异

地方多样形态:如陕北夜登高、篝火谈天;闽中莆仙蒸九层重阳米果;江南、岭南一带重祭祖,部分地区重阳祭祖规模甚至大于清明,俗称“大清明”。

时代演变与融合:重阳自唐宋极盛,明清仍盛;近现代在保留登高、赏菊、吃糕等传统的融入敬老孝亲内涵。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老人节”,2012年“老年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尊老敬老成为当代重阳的重要主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