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味碗”或“十二道碗”的固定搭配:部分地区会准备“五味碗”(或“十二道碗”),包含荤素混合的菜品。其中,素菜多为象征吉祥的食材(如春乾/春卷象征富余、韭菜象征天长地久、芹菜象征勤劳、菜头象征好彩头、豆干象征官运亨通);荤菜则以逝者生前喜好的肉类为主(如猪肉、鸡肉、鱼肉、肉丸、鱼丸等),整体数量多为单数(3道、5道、7道),以符合“奇数为阳”的传统观念。
2. 荤素各半的灵活选择:另一些地区认为供菜应荤素各半(如3荤3素、5荤5素),且避免单数中的“四”(因“四”谐音“死”),既体现对逝者的尊重,也符合阴阳平衡的理念。
供菜需避开牛肉、马肉、狗肉等“不洁”肉类(因传说这些肉会“惹恼阴差”),同时禁放梨子(谐音“离”,寓意不吉)等水果。
头七贡品的处理方式
头七祭祀后的贡品处理需兼顾传统禁忌与实用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常见做法:
1. 焚烧处理(主流做法):多数地区认为,贡品(尤其是纸钱、纸衣及部分食物)需在祭祀结束后焚烧,象征将物品传递给逝者,使其在“阴间”得以享用。焚烧时需注意:纸钱需在十字路口或指定地点焚烧,避免在家中或易燃区域;焚烧过程需保持恭敬,避免嬉笑打闹。
2. 食用分配(部分地区习俗):有些地区认为,贡品是逝者对晚辈的“福泽”,祭祀后可由晚辈食用(如水果、糕点、熟菜)。民间相信,食用贡品能“沾福”,保佑少得病、增寿数。但需注意:生食(如水果)需洗净,熟食需彻底加热,避免肠胃不适。
3. 妥善保存与后续处理:若贡品未当场焚烧或食用,可暂时保存,但需在当天晚上(阳气渐弱时)处理完毕。保存时需分类装入干净容器(如米饭、菜品放入饭盒,水果放入果篮),避免污染;酒水可倒回原瓶,放回原处。部分家庭会将保存的贡品捐赠给乞丐(需确认食物未过期),以“转福”给更需要的人。
4. 特殊物品的处理:门口摆放的清水(用于“洗尘”)需在次日清晨洒在门口;五谷粮(用于“辟邪”)需扔入长流水(如河流、溪水),象征“送煞”;香烛灰烬可收集后倒掉,避免留在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