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被称为“灯节”,核心源于夜晚燃灯这一标志性习俗,这一习俗贯穿节日始终,成为其更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从命名逻辑看,“灯节”是因节日核心活动而得名——正月十五夜晚,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宫灯、纱灯、龙灯等各类彩灯点亮夜空,形成“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灯”是节日最突出的特征,故被称为“灯节”。
从文化演变看,“灯节”的称呼也与道教、佛教文化融合有关:道教将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认为天官喜乐,需燃灯庆祝;佛教传入后,倡导“神灯佛火”,进一步推动了元宵夜燃灯的习俗,两者共同强化了“灯”与节日的关联。
二、元宵节花灯的由来
元宵节花灯习俗的形成,是历史演变与文化融合的共同结果,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
1. 汉代祭祀传统:汉武帝时期,祭祀“太一神”(当时视为宇宙主宰的神明)的仪式固定在正月十五,通宵达旦地点燃灯火,这是元宵节燃灯的早期雏形。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开启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传统。
2. 佛教文化影响:东汉明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规定。明帝下令皇宫、寺庙及民间百姓在这一天挂灯,将佛教礼仪与民间习俗结合,推动了元宵点灯的普及。
3. 道教“三元说”:道教将正月十五定为“上元节”,认为天官(主管天界)喜乐,需燃灯庆祝。这种说法进一步强化了元宵节与“灯”的联系,使燃灯成为节日的重要仪式。
4. 历史传承与发展:从汉代的初始形态,到唐代成为全民性灯市(如唐睿宗时 *** 高达20丈的灯轮,悬挂五万盏花灯),宋代延长至五天(正月十四至十八),明代更是长达十天(初八至十七),花灯的 *** 工艺与规模不断升级,形成了如今丰富多彩的灯节文化。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