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传承传统文化:中秋挂花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俗传统,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记载,历经千年演变,成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对古代文化的延续与记忆。
2. 象征幸福团圆:灯笼在古代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中秋之夜大街小巷挂满花灯,寓意“照亮团圆的路”,寄托着人们对家人团聚、生活美满的美好向往。花灯常与剪纸、书画、诗词等结合,更是传统民间工艺的展示,传递着对吉祥、幸福的祈愿。
3. 增添节日氛围:中秋花灯形态各异(如芝麻灯、蛋壳灯、鸟兽花树灯等),色彩斑斓,点亮后营造出流光溢彩的节日景象。无论是南方“树中秋”竖起的高杆彩灯,还是北方街头巷尾的花灯展览,都能让节日氛围更加浓厚,成为人们欢度中秋的重要载体。
二、中秋节各地赏花灯活动
1. 南方地区:传统与童趣结合
广州、香港“树中秋”:将彩灯高竖于高杆之上,“树”即“竖”的意思。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篾和彩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方形灯,横挂在短竿上再竖起,比赛谁竖得高、灯彩更精巧。彩灯闪耀,成为城市独特的中秋风景。
广西南宁“柚子灯、南瓜灯”:用柚子、南瓜等果蔬 *** 朴素花灯——将瓤掏空,刻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孩子们常将柚子灯漂入池河中游戏,光芒淡雅,充满童趣。还有纸竹扎制的各式花灯供儿童玩耍。
江西、广东、广西“烧瓦子灯”:孩子们在野外拾瓦片堆成圆塔形(有多孔),黄昏时在塔中放置木柴并点燃,待瓦片烧红后泼洒煤油,火势骤旺,四野火红如昼,直至夜深才泼息,场面热闹非凡。
2. 北方及特色地区:创新与融合
北京“首届京彩灯会”:2024年中秋,北京园博园举办首届“京彩灯会”,将自贡花灯非遗技艺与北京文化融合,推出“北京风物”“新北京时代风貌”等200余组灯组。其中,“北京风物”灯组融入风筝、糖人、胡同、二胡等元素,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河南郑州“花灯 *** 体验”: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开展“妙趣中秋·豫见古时月”花灯体验活动,市民用竹签、宣纸等材料 *** 专属花灯。活动不仅锻炼动手能力,更让参与者感受中秋文化氛围,尤其受亲子家庭欢迎。
山东威海“火炬八街沉浸式夜游”:威海火炬八街保持原有自然街区形态,改造后推出乐队演唱、电音派对、花火表演等“沉浸式”互动活动。夜晚灯光与海景结合,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中秋打卡地,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潮流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