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1月20日至21日之间,当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交节。此时正值“三九、四九”时段,是一年中寒冷程度较高的时期,民间有“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寒,春分暖”等谚语描述其气候特征。
大寒当天及节日期间的主要习俗与活动
大寒节气承载着“岁末迎新”的文化内涵,民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习俗,核心围绕“除旧布新”与“祈福迎春”展开:
1. 尾牙祭:源自古代“做牙”习俗(农历每月初二、十六拜土地公),腊月十六的“尾牙”是一年活动的尾声。商家通过祭祀土地公,感谢其一年来的庇佑,并宴请员工,寓意“犒劳过去、展望未来”;普通家庭也会借此机会团聚,祈求来年生意兴隆、生活顺遂。
2. 食糯与消寒糕:大寒时节天气极冷,糯米性温,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广东地区流行吃“糯米饭”,将糯米与腊味、虾米、干鱿鱼等拌匀,香气扑鼻;北京则有吃“消寒糕”的传统,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种,食用后能温散风寒、润肺健脾,且“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
3. 扫尘(掸尘):“尘”与“陈”谐音,扫尘寓意“除旧迎新”。大寒期间,家家户户会彻底清扫房屋,擦拭门窗、家具,甚至清洗被褥,以崭新的环境迎接农历新年。这一习俗也包含“驱邪避灾”的美好愿望。
4. 迎年准备:大寒是春节的“序曲”,民间开始忙碌于“迎年”事务:腌制年肴(如腊肉、腊肠、酱菜)、采购年货(糖果、春联、灯笼)、整理家务,部分地区还会举行“赶婚”“趁墟”(赶集)等活动,为新年增添喜庆氛围。
5. 数九:大寒处于“三九、四九”期间,民间流行“数九”习俗。从冬至逢壬日(或冬至日)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个“九”(八十一天)。数九时,人们会通过“画九”(如“九九消寒图”)记录天气变化,期盼寒尽春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