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是春节的起始点,标志着辞旧迎新的正式开始,日期因地域略有差异——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腊月二十四(部分地区沿船家传统为腊月二十五)。其核心习俗围绕“祭灶”与“扫尘”展开,承载着对“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祈愿和对“除旧布新”的追求。
祭灶神:糖瓜粘,上天言好话:传说灶王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的“家庭监察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上天汇报这家人的善恶。为让灶王爷“嘴甜”,人们会供奉糖瓜(麦芽糖制成的甜食),寓意“粘住灶王的嘴”,使其无法说坏话。祭灶时,还需摆放清水、料豆(喂灶王爷的坐骑)、秣草(马的饲料),仪式结束后将灶神像焚烧,送其“上天述职”。
扫尘:除旧布新,拔除不祥:小年后的“扫尘”(又称“掸尘”)是春节的重要准备工作,寓意“除陈布新”——将家中积灰、蛛网、破旧物品清理干净,迎接新年好运。这一习俗起源于古代驱除病疫的宗教仪式,后来演变为“扫尘日”,民间有“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强调“彻底清洁”的重要性。
其他习俗:剪窗花、写春联、沐浴理发:小年期间,人们会剪贴窗花(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等吉祥图案),增添节日喜庆;写春联(贴于门框、横批),寓意“避邪纳福”;大人小孩沐浴理发(“有钱没钱,剃头过年”),象征“辞旧迎新”,为新的一年做好准备。
从除夕到元宵:春节的 *** ,阖家团圆与全民欢庆
除夕至元宵是春节的核心时段,涵盖“团圆饭”“守岁”“拜年”“元宵节”等关键节点,每一个环节都承载着对“团圆”“吉祥”“幸福”的追求。
除夕:团圆夜,守岁迎新:除夕是一年的最后一天,核心习俗是吃团圆饭(北方以饺子为主,象征“更岁交子”;南方以年糕、汤圆为主,象征“年年高升”“团团圆圆”)、守岁(家人围坐,通宵不眠,象征“辞旧迎新”)、贴春联/福字(春联用红纸黑字,寓意“避邪”;“福”字倒贴,寓意“福到”)。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装在红封套里),寓意“压住邪祟”,保佑平安。
大年初一:拜年贺岁,压岁钱祈福:大年初一是春节的“正日子”,晚辈要向长辈拜年(行跪拜礼或鞠躬礼),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这一天忌讳颇多——忌扫地(怕扫走财运)、忌倒垃圾(怕倒走福气)、忌动刀剪(怕“破财”)、忌说不吉利的话(如“死”“病”),象征“新年顺顺利利”。
大年初五:接财神,破五迎福:初五被称为“破五”,寓意“打破除夕以来的禁忌”。这一天要接财神(商家尤为重视,放鞭炮、摆供品,祈求“五路财神”进门,财源广进);还要“吃饺子”(象征“捏小人嘴”,避免口舌是非)、“扫穷”(清理垃圾,送走“穷鬼”),象征“新年富富裕裕”。
元宵节:普天同庆,灯节狂欢: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压轴戏”,又称“上元节”“灯节”,核心习俗围绕“闹”展开——吃元宵/汤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象征“团圆美满”)、赏花灯(满街挂满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象征“普天同庆”)、猜灯谜(将谜语贴在灯上,供人猜测,增添节日智慧)、舞狮子(二人扮狮子,一人引狮,表演“抖毛”“腾跃”等动作,象征“吉祥如意”)、走百病(妇女结伴出游,见桥必过,象征“祛病延年”)。元宵节是春节的“闭幕式”,过了这天,人们就要正式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