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间传说起源: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女安庆公主新婚不久,除夕夜执意要留在宫中与父母共度新年,拒绝回婆家。马皇后劝导她“将心比心”,孝敬公婆是为 *** 的责任,朱元璋也以“羊跪乳,媳敬婆”的对联告诫她遵守。次日大年初一,朱元璋见公主仍未向公婆拜年,再次强调“先尽媳妇之责,再行子女之礼”。这则故事流传开来,人们效仿朱元璋的做法,将正月初二定为女儿回娘家的日子。
2. 传统观念演变:旧时民间认为,已逝老祖宗年底(腊月二十八至三十不等)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若看到家里有“外人”(已婚女儿被视为“外人”),不愿进家。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初一或初二晚上回到天上,女儿便可回娘家。这一禁忌逐渐演变为“初二回娘家”的传统,强调对祖先的敬畏与家庭秩序的维护。
3. 文化意义强化:随着时代发展,“回娘家”从传统禁忌转变为亲情团聚的重要仪式。它不仅是出嫁女儿与父母、姊妹相聚的机会,更成为维系姻亲关系、传承孝道与家族团结的文化符号,至今仍是春节期间的核心习俗之一。
二、回娘家要注意的事项
1. 礼品须成双:传统观念认为,单数不吉利,女婿带给娘家的礼物(如糖果、烟酒、糕点等)必须是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娘家收到的礼物也会回赠双数礼品,体现礼尚往来。
2. 忌午睡:大年初二白天不可午睡,民间说法是“午睡会让人整年度都懒惰”,且过年期间客人来访,午睡会被视为对客人的不尊重。
3. 忌洗衣、倒污水/垃圾/扫地:水神生日在初一、初二,这两天不能洗衣服;倒污水、垃圾、扫地会“扫走家中财气”,影响新年财运。
4. 提前准备礼物与红包:女婿需提前备好礼品(如糖果、面条,象征生活甜蜜、健康长寿),并给娘家小孩准备红包,金额通常为吉利数字(如666、888),表达对孩子的祝福。
5. 注意回家时间:女儿女婿一般在娘家吃午饭,需在晚饭前赶回婆家。部分地区(如山东莱芜、胶州)要求初二回娘家必须在初三中午前返回,避免停留过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