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霜降时节(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三)的注意事项
霜降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转寒、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全国平均昼夜温差可达10~15℃),秋燥明显。此时养生与生活需顺应“阳气收敛、阴气渐盛”的自然规律,重点围绕“防寒、润燥、贴秋膘、防悲秋”展开。
一、起居:保暖防寒,规律作息
1. 重点部位保暖:霜降后“寒从脚起”,需特别注意脚部、腰腹和膝关节的保暖。建议选择保暖性好的袜子(如羊毛袜)和鞋子,每晚用40℃左右热水泡脚20分钟(可加入艾叶增强驱寒效果),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感冒、腰痛及关节疼痛;腰腹和膝关节可佩戴护腰、护膝,避免寒风直吹。
2.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趋势,早睡(22:30前)可养 *** ,早起(6:30左右)能让肺气舒展,缓解“秋乏”;同时保持室内适宜温湿度(温度18~22℃、湿度40%~60%),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卧室放一盆水,避免空气过于干燥诱发呼吸道疾病。
二、饮食:滋阴润燥,平补温润
霜降是“贴秋膘”的关键时期,但需避免过度进补,以“滋阴润燥、调养脾胃”为核心,选择温润、易消化的食物。
推荐食物:
滋阴润燥类:梨(生津润肺,适合咽喉干痒、咳嗽者)、银耳(滋阴补肾,可煮百合银耳羹)、蜂蜜(润肠通便,每日清晨喝1杯淡盐水+1勺蜂蜜)、莲藕(清热生津,可凉拌或煲汤);
温润健脾类:南瓜(补中益气,可做南瓜粥)、板栗(补肾强筋,熟吃更佳)、山药(健脾益胃,可清蒸或煮粥)、白萝卜(促进消化,可做萝卜汤);
应季水果:柿子(霜降前后成熟,含丰富维生素,有“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的说法,但不可空腹或与螃蟹同食,以免引起胃肠不适)。
避免食物:减少辛辣、生冷食物(如辣椒、生姜、冷饮)的摄入,以免耗伤阴津或 *** 肠胃;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需遵医嘱调整饮食。
三、运动:适度锻炼,增强体质
霜降后天气渐冷,但仍需坚持适量运动,以增强心肺功能和免疫力,但需避免高强度、爆发性运动(如短跑、举重),以免耗损阳气。
推荐运动:
有氧运动:慢跑、骑行、太极拳、八段锦(适合各年龄段,可改善心肺功能、舒缓情绪);
登高赏菊:选择天气晴朗的日子登高(如公园、山区),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欣赏秋菊(“霜打菊花开”,此时菊花盛开,为“候时之草”),缓解“悲秋”情绪。
注意事项:运动前做好热身(如拉伸腿部、腰部),避免肌肉拉伤;运动时间选择在日出后或傍晚(气温较高时),避免晨雾天气(雾中含污染物,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四、情志:舒畅情志,远离悲秋
秋季万物凋零,易引发“悲秋”情绪(意志消沉、抑郁不乐),需主动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
调节 *** :
多晒太阳: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补充维生素D,促进血清素分泌(改善情绪);
参与社交:与亲友聚会、聊天,或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钓鱼),转移注意力;
培养兴趣:听欢快音乐(如古典乐《秋日私语》)、绘画、书法,陶冶情操,稳定情绪。
五、养生细节:穴位 *** 与药膳
1. 穴位 *** :通过 *** 特定穴位,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合谷穴(位于拇指与食指之间的凹陷处):疏风解表,预防感冒(每日 *** 10分钟,力度以酸胀为宜);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每日 *** 5~10分钟,或用艾条艾灸10分钟);
太溪穴(位于脚踝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补肾强体,缓解腰膝酸软(每日 *** 5分钟)。
2. 药膳推荐:
沙参麦冬杞子鸭汤(沙参15g、麦冬15g、枸杞子15g、老鸭1只):清养肺胃、生津润燥(适合肺胃阴虚者,脾胃虚弱者忌用);
百合玉竹老鸽汤(百合15g、玉竹30g、老鸽1只):滋阴养血安神(适合肺肾阴虚、夜寐欠安者);
川贝冰糖炖雪梨(川贝5~8颗、雪梨1个、冰糖4~6颗):润肺止咳化痰(适合呼吸道疾病患者,如咳嗽、咽干)。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儿童及体弱多病者(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格外注意:
老年人:避免晨练过早(6点前气温较低,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可选择上午10点后或下午锻炼;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预防感冒;
儿童: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如早上穿外套,中午可脱掉),避免出汗后吹风;注意饮食卫生,预防秋季腹泻;
慢性病患者:遵医嘱服药(如高血压患者需按时吃降压药),定期复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