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是汉语中极具文化底蕴的复音词,其含义围绕“美玉”的本义与“美德”的引申义展开,融合了物质珍宝与精神品质的双重象征。
1. 本义:两种美玉的专名
“瑾”与“瑜”最初均指代具体的美玉。《说文》明确记载“瑾瑜,美玉也”,《山海经·西次三经》亦提到“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强调其质地坚硬、光泽温润的特性,是古代对优质玉石的统称。
2. 引申义:美德与贤才的象征
随着文化演变,“瑾瑜”的语义逐渐升华,成为“美德”“贤才”的隐喻。成语“怀瑾握瑜”(出自《楚辞·九章·怀沙》)以“怀抱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中“怀瑾瑜而握兰桂”的表述,进一步将“瑾瑜”与“贤才”关联,形容才德兼备的贤士。
3. 象征意义:包容与完美的处世智慧
“瑾瑜”还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处世哲学。《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的谚语,以美玉虽含瑕疵却依然珍贵为喻,强调人应具备包容缺憾的胸襟——瑕疵无法掩盖美玉的本质,正如人的小过不改其德。
4. 文化意象:才艺与美好的期许
在古代文学中,“瑾瑜”常与艺术、美好关联。《诗经》中的“瑾瑜之琴”象征美妙的音乐,寓意孩子未来可能具备艺术天赋;现代起名中,“瑾瑜”也被视为“珍贵、美好、尊贵”的象征,父母借此希望孩子成为如美玉般耀眼、有价值的人。
综上,“瑾瑜”之名不仅承载了对“美玉”的珍视,更寄托了对“美德”“贤才”“包容”与“美好”的向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玉比德”思想的典型体现。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