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十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以下几种称呼及内涵:
1. 雨节(下雨节)
农历五月十三最广泛的称呼是“雨节”,又称“下雨节”。其核心关联关公磨刀传说:民间认为此日是关公(关羽)磨青龙偃月刀的日子,磨刀需雨水润刀,故天降“磨刀雨”。农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广泛流传,认为此日降雨预示全年风调雨顺,若未降雨则可能面临大旱。五月十三前后正值夏至或小暑节气,冷暖空气交汇易形成降雨,科学气象规律也支撑了“雨节”的传统认知。
2. 竹醉日(竹日、竹迷日)
农历五月十三也是传统“竹醉日”,名称最早见于宋代《岳阳风土记》。民间认为此日栽竹易成活,故又称“竹醉日”——传说竹子在此日“醉酒”般易于移植,不会受损。此习俗可追溯至《齐民要术》,晏殊、陆游等诗人曾在诗中提及,甚至传至日本,影响了东亚竹文化。
3. 关公磨刀日(关公磨刀节)
农历五月十三是关公信仰中的重要节日,称为“关公磨刀日”或“关公磨刀节”。传说此日关公为单刀赴会磨刀,需雨水相助,故形成“磨刀雨”典故。部分地区衍生出祈雨仪式(如曝晒关帝塑像、请蛇祈雨)、关帝庙祭祀及关公戏演出等活动。山东长清东部山区等地还有“关公劈力石”等传说遗迹,将关公与当地历史记忆结合。
4. 关公诞(部分地区争议)
部分地区的关帝庙会将农历五月十三视为“关公诞辰”,但主流观点认为关公诞辰为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五月十三作为“关公磨刀日”,部分地方(如广西宾阳甘棠镇)将其与关公诞合并举办民俗活动(如关公圣帝巡游、舞龙舞狮),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
这些节日内涵相互交织,既体现了民众对自然气候的敬畏(如祈雨),也融合了关公信仰(如忠义精神),同时保留了传统农耕智慧(如竹醉日栽竹),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