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重九节:因农历九月初九为“两九相重”(《易经》中“九”为阳数,两阳数相重),故得此名,是重阳节最基础的别称之一。
2. 登高节:源于古代重阳登高的传统习俗(如《续齐谐记》中桓景登高避祸的传说,唐代文人如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的诗句均提及此俗),故又称登高节。
3. 茱萸节:古代重阳有插茱萸辟邪的习俗(茱萸香味浓,可驱虫去湿、逐风邪,被视为“辟邪翁”),因此得名茱萸节。
4. 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日有赏菊、饮菊花酒的传统(菊花象征长寿,魏晋时期已流行赏菊赋诗,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故又称菊花节。
5. 老年节(敬老节):201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将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年节”,赋予其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新内涵,成为现代重阳节的重要别称。
6. 祭祖节: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与除夕、清明、中元并列),古人有在重阳祭祖、烧纸衣(供先人在阴间接冬)的习俗,体现了慎终追远的传统。
7. 女儿节:旧时又称“归宁节”,有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凡有出嫁女儿的人家,需备名酒、糕点,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门),反映了传统家庭中的亲情维系。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