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为什么吃巧果 巧果是什么

admin

巧果,又称“乞巧果子”“巧食”“巧舌”,是七夕节的标志性应节食品,以“巧”为核心意象,承载着对“心灵手巧”的祈愿。其起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东京梦华录·七夕》中已有“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的记载,当时已有专门售卖巧果的摊市,是七夕乞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七夕节吃巧果的原因

1. 源于“乞巧”传统,祈求女红技艺

七夕节为什么吃巧果 巧果是什么

古代七夕节的核心习俗是“乞巧”,未婚女子通过穿针引线、 *** 手工艺品等方式,向织女祈求聪慧灵巧的女红技艺。巧果作为“乞巧”的物质载体,其 *** 过程需手工揉面、造型(如模拟织布梭、剪刀等形状),象征女子对“巧手”的追求。传说女子食用巧果后,能获得织女的“巧”赐,提升手工技艺。

2. 象征“鹊桥相会”,助力爱情圆满

因“巧”与“桥”谐音,民间认为七夕食巧果能为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搭桥”,象征爱情的连通。巧果也被视为“心愿之桥”,人们相信通过巧果能传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姻缘美满、家庭幸福。

3. 作为节日装饰与零食,传递祝福

巧果常被 *** 成各种吉祥形状(如莲花、桃子、金鱼、小动物等),用红线串连成串,挂于壁间或儿童颈间,既是节日装饰,也可随时取食。部分地区还有“送巧果”的习俗,如新婚妇女在七月初七走娘家时,娘家会以巧果相赠,寓意婚姻甜蜜、生活顺遂。

三、巧果的特点与 ***

1. 主要原料

以面粉(或米粉)、油、糖、蜜为核心原料,部分地区会加入芝麻、鸡蛋等提升风味。传统巧果坚持使用小麦面,与七夕节“迎秋”的农耕文化渊源有关(七月初七多在立秋前后,小麦是主要农作物)。

2. *** 工艺

传统 *** 需经过和面(油、面、糖、蜜混合)、擀薄、用模具压制(如桃木、枣木刻成的几何图形或吉祥图案)、油炸(或炉烤)等步骤。现代也有简化做法,如用烤箱烤制,但核心仍保留“手工造型”的传统。

3. 形态与寓意

巧果形态多样,常见的有梭形(象征织布梭)、圆形(象征团圆)、动物形(如金鱼象征富足、狮子象征威猛)等。不同形状对应不同寓意,如莲花象征纯洁、桃子象征长寿、金鱼象征吉祥,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多元期许。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