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吃饺子(北方标志性习俗)
冬至吃饺子是北方地区更具代表性的习俗,源于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传说:他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煮成“祛寒矫耳汤”(形似耳朵的饺子),救治冻烂耳朵的百姓,此后民间模仿 *** ,逐渐成为冬至传统。民间谚语“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生动体现了这一习俗的寓意——通过吃饺子“保护耳朵”、抵御严寒。饺子形状饱满,也象征团圆与吉祥。
2. 吃汤圆(南方核心习俗)
南方地区冬至必吃汤圆(又称“冬至圆”“团子”),以糯米粉制成,内包芝麻、花生、糖等甜馅或肉馅。汤圆象征“团圆”“圆满”,一家人围坐吃汤圆,寓意家庭和睦、幸福美满。潮汕地区还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说法,将吃汤圆视为岁末的重要仪式;“吃了汤圆大一岁”的习俗,更添岁末年初的仪式感。
3. 祭祖与家庭团聚
冬至是传统“八节”之一,素有“冬至大如年”之称,祭祖是重要习俗。古代帝王会在冬至举行祭天大典(明清时期在天坛举行),民间则在家中或祠堂祭拜祖先,供奉牲醴、黍糕、水果等,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感恩。祭祖后,家人团聚宴饮,共享天伦之乐,如广东潮汕地区祭祖后吃午餐,福建泉州早晨煮甜丸汤敬奉先祖。
4. 画九九消寒图(冬季消遣与祈福)
“数九”从冬至开始,每九天为一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直至春暖花开。民间通过“九九消寒图”记录数九过程,主要有三种形式:画梅(画素梅一枝,八十一瓣,每日染一瓣)、写九(写“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日填一笔)、填圈(画九宫格,每日涂一格)。消寒图不仅是消遣,更寓意“数九消寒”、期盼春天来临。
5. 喝羊肉汤/特色热食(驱寒进补)
北方部分地区(如山东滕州、河南南阳)冬至流行喝羊肉汤,源于汉代刘邦吃羊肉的传说,羊肉性温,能暖身驱寒、滋补脏腑,一碗热腾腾的羊汤能抵御冬至的严寒。江南地区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传说防疫鬼)、江浙一带吃年糕(寓意“年年高”)、苏州饮用冬酿酒(桂花米酒,甘甜爽口),这些热食均符合冬季“温补”的养生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