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admin

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与祝福,寄托平安顺遂、远离灾祸、健康吉祥等愿望;同时强化尊老爱幼与家庭,是春节团聚时情感联结的重要仪式。民俗中常说“压岁(压祟)”,希望孩子在新岁里平安度过。压岁钱由长辈发给晚辈;部分地区也保留给老人“压岁”(取“年岁”之意)以祝长寿的做法。

历史渊源

起源可追溯至汉代的“厌胜钱”(非流通货币,专为佩带、玩赏、辟邪之用),体现了古人以“厌胜”观念护佑孩童的观念雏形。至宋代,开始出现以现实流通钱币给儿童的习俗;明清时期广泛流行,逐渐固化为春节的重要年俗。民国以后货币改为,演变为用红纸包钱给孩子,寓意喜庆吉祥。

过年为什么要给压岁钱

传说故事

民间广为流传“祟”的故事:相传古时有身黑手白的妖“祟”,每逢除夕出来摸小孩头部致其生病。有家人为护孩子,将八枚铜钱用红纸包好置于枕边,夜半“祟”近身时忽有闪光将其吓退,因而得名“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遂演化为今日的“压岁钱”。亦有“王韶之子南陔”被劫、宋神宗赐金“压惊”的典故,推动了以钱币“压惊”、保平安的观念在民间扩散。

常见习俗与细节

时间节点:多在年夜饭后或除夕夜进行,也常见于新年倒计时时分;有的家庭会在孩子睡着后将红包悄悄放在枕头下或衣兜里。

仪式动作:孩子向长辈拜年、说吉祥话,长辈回以红包,体现长幼有序与相互祝福。

数额讲究:不少地方讲究给双数金额,寓意“好事成双”。

钱币形态演变:从汉代“厌胜钱”,到宋以后使用流通钱币,再到明清以红绳串钱或红纸包钱,现代则以红包为主,形式不断更新而祝福不变。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