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怎么解释 夏至是什么意思

admin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古人通过土圭测日影确定的节气之一(公元前七世纪)。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进入夏至。

天文特征:北半球日照的“极致”

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北端(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正午太阳高度更高,接受的太阳辐射为全年最多。此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通俗说法。

夏至怎么解释 夏至是什么意思

名称由来:“至”的双重含义

《恪遵宪度抄本》中明确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至”既指太阳直射位置的“最北”,也指白昼时长的“极长”,以及日影长度的“极短”,精准概括了夏至的天文特征。

自然物候:阴阳转换的信号

古人将夏至分为三候,反映这一时期的生物响应:

一候鹿角解:鹿角属阳,夏至阴气初生、阳气始衰,阳性的鹿角开始脱落(麋因属阴,对应冬至日角落);

二候蝉始鸣:雄性知了感受到阴气滋生,开始鼓翼鸣叫;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在仲夏的沼泽或水田中萌发,标志着阴气逐渐壮大。

气候特点:雨热共季的矛盾与生机

夏至后,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升高(除青藏高原、东北北部等地区外,日平均气温普遍超过22℃),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夏季。雨热同期的特征尤为明显:

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处于梅雨期,持续性强降水易引发洪涝灾害;

华北、黄淮等地进入雨季,“云来常带雨”的天气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充足水分,但也可能伴随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文化内涵:从节气到民俗的演变

夏至既是节气,也是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称为“夏节”“夏至节”)。古时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神祀祖仪式,感恩丰收并祈求消灾;民间还有互赠折扇、脂粉的习俗(扇用于生风,脂粉用于散浊气、防痱子);北方地区流行“冬至饺子夏至面”,用新麦 *** 面条庆祝丰收;江南地区则有吃“夏至饼”(夹青菜、豆荚等馅料)的传统。

你可能想看: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天海易学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